当聊起自动驾驶的时候,您首先想到的哪些公司?我想答案要么是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兴车企,要么是谷歌、百度、华为这类科技公司,但肯定不会是传统车企。和前两者相比,传统车企包袱重、转型慢、开发周期长,而且对软件开发人员的吸引力也比较有限。那么,传统车企应该如何做自动驾驶,才能在这场智能化的变革中不至于被淘汰?
首先面临的是一个路线问题:靠自己,还是靠别人?靠自己投入大、风险大,靠别人只管躺平就好。近日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股东大会上明确表示“不接受任何供应商的整体解决方案”,“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几句话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确实代表了传统车企的普遍看法。采用华为等公司的整体解决方案固然能够快速获得比较强的自动驾驶能力,不过这也意味着车企丧失了产品的主导权,将未来汽车价值的大头拱手让出,只能像代工厂一样赚取微薄的利润。尽管困难重重,销量排名靠前、市场表现强势的传统车企仍在积极研发自动驾驶技术,上汽如此,长城汽车也是如此。
在近期举行的科技节上,长城汽车宣布未来五年将投入1000亿研发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其中相当比例的经费将会分配到自动驾驶领域。巨款到账,要如何高效地花掉才能取得最大的成绩?长城汽车选择了以数据为驱动的开发理念。
目前在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落地应用上处于领先位置无疑是特斯拉。特斯拉不用昂贵的激光雷达,最近更是抛弃了毫米波雷达,转而采用纯视觉的感知方案,这样做的底气源于对自身算法的自信。自动驾驶的算法是一种神经网络算法,研发人员需要用海量的真实路况和人类驾车数据来训练算法,让神经网络理解这些数据,并复现人类驾车时的反应。理论上,数据的量越大、质越优,就能够训练出更加可靠的算法。特斯拉在算法上的领先正是得益于在数据的量和质两方面的优势。全球的道路上行驶着超过一百万辆特斯拉,其中绝大部分都预埋了高等级的传感器,不论用户有没有购买、开启自动驾驶功能,这些传感器都在持续不断地采集数据。为了处理海量的真实数据,特斯拉甚至需要自研算力全球第一的Dojo超级计算机。
可能是从特斯拉的成功当中得到了启发,长城汽车在自动驾驶的研发中也把数据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唯有提高数据的迭代速度、降低数据迭代成本,才能持续的取得胜利,真实数据规模就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命脉”。在数据的采集和迭代上,长城汽车可以充分发挥其销量优势。预计2021年长城汽车全系车型中,具备有效数据收集功能的车辆将达25万辆(在满足法规、用户同意的前提下),2024年长城汽车将累计销售具备有效数据收集功能车型530万辆,将达到行业绝对的领先水平,形成中国最大规模的自动驾驶数据仓。
自动驾驶可以分为感知、决策(包括软件和硬件,即算法和计算平台)、执行三大部分。海量的真实数据为算法的开发铺平了道路,接下来长城要解决的是感知、决策硬件和执行。
Relate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