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的旧版拖拉机虽锈迹斑斑,但触手可摸的履带、轮子……依然在诉说着那段中山作为农业大县热火朝天的高光时刻,让人仿佛置身在广袤的翠绿农田当中:“突一突一突”,拖拉机欢快地向前奔驰,拖拉机人满怀激情地驾驭着这充满能量的“铁牛”驰骋,广播里嘹亮的歌声在蔚蓝色的上空久久回荡……
●中山在广东率先使用机械耕作
2014年10月28日上午,中山拖拉机站纪念标志揭牌暨广东省中山农业拖拉机站成立60周年活动在西区彩虹公园门口进行。当天,随着红布被徐徐拉开,“拖拉机碑记”正式对外亮相,一段中山拖拉机的“威水史”从此被更多人所知。
●拖拉机站曾迎来一批特殊客人
日前,记者来到曾经在拖拉机站工作过的凌礼祥先生家中,听他讲述那段珍贵的历史。
凌礼祥于1961年进入拖拉机站工作,做过文员、总务,管理过伙食和统计工作,后来到农机局工作,直至退休。虽年逾八旬,但他手脚灵活、面色红润,他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资料、视频,说起当年拖拉机站的故事时神采奕奕。这些珍贵的资料是中山拖拉机站成立60周年之际,凌老先生特意召集当年的领导和工友,你一句我一句,凭着大家的回忆还原而成。
“当年有拖拉机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会开拖拉机那更是威风!”凌礼祥说,1955年,进入拖拉机站工作成为了当时农村青年最自豪的事情。被选拔培训为拖拉机手的农村青年,成为推动中山农业机械发展的优秀人才。中山禾田水多泥软,洋拖拉机在耕作时容易下陷,无法顺利启动。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山拖拉机站经过多次反复改造、试验和实践,成功改造出中、小型拖拉机,能在南方水田中成功完成耕作。
1956年7月,人民日报在头版报道了中山拖拉机站改装拖拉机成功下水田耕作的消息。
据市档案馆网站“历史上的今天”栏目里的信息:195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和邓子恢、谭政等党政领导人到中山视察农业机器拖拉机站。
1958年,中央开始向全国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发展方向。也在这一年,省将拖拉机站管理权下放给中山县,县里随即成立总站、各区成立分站,并逐步建立供应站、研究所和修理厂,形成初具规模的农机队伍。在凌礼祥提供的资料里,还总结出中山拖拉机站取得“五个第一”的“威水史”。这“五个第一”分别是:广东省第一个农业用拖拉机站、立下农业机械化第一功、中山第一个接受中央首长专程视察的企业、省内第一个实现“耕作机械化、机械收割水稻市场化”双达标县市、广东省内第一个出现“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双学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围绕农业展开工业化
在围绕农业展开的工业化之路上,拖拉机站催生的农业机械成为一道“亮色”。
“耕田不用牛”,开起来轰隆作响的拖拉机,改变了先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操作模式。在邓小平视察后的半个世纪中,中山农业一步步朝着全面机械化的目标稳步发展。据《中山农业志》记载,20世纪70年代后期,手扶拖拉机开始推广应用,农村进行了经济改革后,原来集体经营的拖拉机逐步折价卖给农户经营,拖拉机进入了商品市场。到1990年,中山市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6133台,稻田机耕水平达到98%,基本实现耕作和整地机械化。1996年中山市被国家确定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100个重点市之一,从此,中山走上了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之路。
凌礼祥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山农机工业发展迅猛,先后研制出数十种新型农机产品,船式拖拉机、4-6匹马力手扶机……拖拉机站为中山培养出数十位农机部门领导、厂长、站长和技术骨干,储备了工业机械技术,壮大了人才队伍,促进中山后期工业发展。为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1983年政府出资回购旧式拖拉机,大力推广使用手扶拖拉机,1990年中山成为省内第一个耕作机械水平达98%的县市,收割机能力从10%急升至85%,广泛提高了农作效率和农业产量。
●中山工业走向新辉煌
在中山农业机械化路上,除了沙朗站之外,还有在1960年8月由石岐通用机械厂、商业局示范厂、中山县农业机械管理局附属修配厂合并成立中山县农业机械修造厂,1970年、1984年、1989年又先后改名为“中山县农机二厂”“中山市农机二厂”和“中山市拖拉机厂”,是当年中山四间农机厂中的佼佼者,主要承担“东方红”大型履带式拖拉机的大修和零配件生产。1973年与黑龙江省双城县农机修造厂一道被国家农林部树立为全国南北仅有的两个农机修造示范点,1980年被评为全国农机修理先进单位,事迹在北京全国农展馆展示。20世纪80年代,农机二厂在改革开放中,为适应家庭承包经营土地的需要,一方面发挥传统齿轮、轴类生产能力的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产品,先后生产出中山4-6匹马力小型拖拉机和中山120水稻联合收割机,适应了省内外对农机的需求。
年逾七旬的葛志斌曾担任过中山农机二厂的厂长,他提起这段往事仍心情澎湃。据他回忆,当时中山县还曾有一个“造汽车梦”。
改革开放后,中山面临着以服务农业生产为主的支农工业体系转型的局面。因当时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利用工业基础好、产业门类丰富、地方外汇留成充足等条件,中山市政府曾经计划通过与外资汽车企业合作,通过引进组装、消化吸收、逐步升级至生产和研发自主品牌,为此在1985年成立了中山市汽车制造厂筹备办公室,并就微型汽车组装生产进行了大量的可行性研究,与国内汽车大厂和飞机大厂进行了合作探讨,尽管由于某些原因,致中山汽车梦未能如愿,但当年中山的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勇于开拓所展现的雄心和魄力,无疑成为中山发展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中山在发展工业的道路上,一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1999年,中山市在广东省率先提出“工业立市”战略,后来又提出“工业强市”,工业发展的门类不断齐全,制造能力不断增强。
2020年3月3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再次吹响了发展工业的嘹亮号角:“1999年3月31日,也就是21年前的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工业发展会议,确立了‘工业立市’发展战略,推动中山工业跨越式发展。我们选择这个日子来召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就是要重拾当年的雄心、胆识、气魄、血性,扛起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动员全市上下坚持制造业强市不动摇,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动摇,继往开来、接续奋斗,奋力打造大湾区西翼先进制造业新高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努力创造高质量崛起新辉煌。”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山市委、市政府正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调要立足制造业强市,坚持保护、培育、引进并重,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品牌化、资本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在新一轮产业振兴行动、产业结构调整中,中山致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布局了3个核心平台、4个万亩级产业平台,在促进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方面的目标是,到2024年实现500亿元营收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1家,200亿元的2家,100亿元的10家,50亿元的30家,打造全国制造业一线城市,再造中山工业新辉煌。
记者 吴森林 谭华健 夏升权 王云 见习记者 黄靖怡
责任编辑:吴玉珍
Relate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