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博物馆只有一幢不起眼的小楼,专门介绍伊斯兰教的神秘教派苏菲派的旋转舞。这种舞蹈又被称为苏菲旋转舞,在维基百科中被称为一种 “physically active meditation”, 即身体动态冥想。舞者在身体持续旋转中达到某种“灵魂出窍” ,或称 “出神” 的状态。在此种状态中,他们能"与神同在”,到达宗教的最高境界。 在各类文字介绍中,都称旋转舞为苏菲主义大师梅夫拉那·贾拉尔丁·鲁米于12世纪所创。其实突厥旋转舞古已有之。早在唐朝就有大量有关 “胡旋舞” 的记载。这里的 “胡” 便指突厥。诗人白居易与跟他齐名的元稹都分别写过有关胡旋舞的诗,可见在当时这种舞蹈之流行。白居易在长诗 《胡旋女》中写道:“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胡旋女,出康居”,康居就是突厥之地。“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跟苏菲旋转舞让人赞叹的的连续旋转几十分钟有得一比。另《旧唐书·安禄山传》云:“(安禄山)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 安禄山也是突厥人。他肥胖得走路都要人搀扶,可跳舞能旋转如风,非从小习练,何能至此?。新疆维吾尔族(突厥的一支)女人至今还喜欢跳旋转舞。由此可见旋转舞本是突厥的民间传统舞蹈,与宗教无涉。只是鲁米发现旋转久了人会出神,这正是宗教所追求所谓 “通神” 的状态,便借来当作一种宗教仪式。旋转舞因此而出名。 大部分宗教都追求“出神” ,早期宗教如萨满教(即巫教)尤甚。这可能于宗教本身就是“超验”的有关。在正常状态下的人,被常识和理性所局限,难以理解玄妙神奇、不可言说的神学,与神的境相隔重重屏障。所以他们只能想尽办法让自己脱离现实,进入超验状态,即 “出神” 或 “灵魂出窍”,进入神的境界,与神沟通。特别是如巫教(萨满教)之类的早期宗教,其宗教活动的核心部分就是灵魂出窍,通神通天,借此获得超凡的能力。所以Mircea Elade 会在他的 《萨满教 - 古代出神的技艺》一书里,会给萨满教下这么一个定义: A first definition of this complex phenomenon, and perhaps the least hazardous, will be: shamanism =, technique of ecstasy,萨满教 = 出神的技艺。 80年代的 “气功热” 的闹剧,实质上就是萨满教的借尸还魂。当时人们相信修练气功到一定境界(即出神的境界)之后,人就能获得所谓的 “特异功能” 。在当时,当几十年的精神禁锢突然打开,原来霸占头脑的政治教条被逐出之后,空旷的头脑使得人们变得幼稚而轻信。面对饥渴贫乏的心灵,骗子们眉开眼笑。“带功讲座”、“带功商品” 之类现在看来是很低等的骗术,当年席卷了全国大地。好在毕竟已经是二十世纪了,骗子的好时光持续不了多久。 但几千年前的初民们是真心相信出神状态是认识世界、通神、得道的好机会。《道德经》中有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一段。一般都把这里的 “恍惚” 两字解释为 “模糊不清、若有若无” 。(王弼解:恍惚无形,不系之叹。苏辙解:道非有無,故以恍惚言之。)但这两字都从 “心” 旁,必定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用此二字来形容 “道”,可能就是理解 “道” 的本义(“得道” )之时的心理状态,或者至少是把心理状态投射到道的性质上。因此,是否可以这么解释:人在一般状态下是看不见道 的,只有在灵魂出窍、恍恍惚惚的时候,才能见到道所呈现的 “象” 和 “物”。 出神可分两种,一为被动,一为主动。被动的出神主要是在梦境中。常见的所谓“托梦” 之说,就是指与死去的先人在梦中相见。宗教传说中梦里跟神会晤的故事数不胜数,女人梦中与神或神物交合,生下帝王或宗教伟人的事,中外都屡屡发生。如史记载:“(汉高祖刘邦)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所以生下刘邦。可惜梦中见神这种被动方式是可遇不可求,所以 “主动” 出神,是与神交流的主要方式。 旋转舞就是一种主动 “出神”。除此之外,中国早期的舞蹈,也无不是为此目的。中国最早的舞蹈,都是巫舞,是在祭礼之中巫师的独舞或者在巫师带领下的集体舞。商代卜辞提到“舞”字时,十有八九会同时提到雨,即跳舞是为了求雨。巫术仪式都离不开舞蹈,《乐府诗集·北齐南郊乐歌·昭夏乐》:“饰牲举兽,载歌且舞,既舍伊腯,致精灵府。” 巫术离不开舞蹈,似乎全世界都如此。弗雷泽的研究巫术的名著《金枝》一书中所谈到的世界各地的巫术仪式,几乎都是在跳舞之中进行。巫术中的舞蹈并不光是为了热闹或取悦神类,更重要的是在音乐和舞蹈的氛围中更容易自我催眠,恍恍惚惚,自以为“通神” 了。更近的例子是中国北方几十年前还常见的“跳大神” 这种萨满教的残留。多数批评者都认为跳神者所表现的神灵附体状态是一种骗局。其实更有可能是他(她)们在香烛、音乐、舞蹈中自我催眠后产生的幻象。也即是出神的一种表现。 以舞蹈求出神,是通过长时间地快速变动体位,如旋转、剧烈抖动等,使人晕眩并极度兴奋,思维脱离正常轨道。同样能让思维混乱的,还有酒与麻醉品,这两者也是巫师们常用的。张光直在《商代的巫与巫术》一文中提到,当时的祭师们在祭仪中借饮酒达能通神的效果。当时的青铜礼器大都跟酒有关,是饮、盛、温酒的酒器。酒能通神,酒器自然也能通神了。在那个尚巫的时代,谁有通神能力谁就有话语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 是武力征服,祭祀是君王宣告自己的通神能力,是对子民的精神征服。一文一武,两手都要硬。难怪作为通神证据的青铜礼器的商周时期会成为权力的象征,也难怪在当时生产力非常低下的年代,要为青铜器投入如此大的人力物力。铜矿开采的规模,就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都是非常大的,据说光其中的一个矿点遗留的矿渣就达几十万吨。据说据张光直考证,商朝的屡屡迁都,就是为了追逐铜矿资源。商朝的都城即当时青铜冶炼中心,都靠近铜矿。当旧都的铜矿资源耗尽,就不得不在新矿附近建立新都。得青铜者得天下。 说起毒品,魏晋时代的 “五石散” 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造毒品了。据说最早服用它的何晏是 “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 可见是很有效的出神宝物。可惜这项 “国粹” 因为吃死了太多人,最后没有流传下来,不然,在引以为傲的传统中,还可以增加一项内容。 即便没有毒品的危害,光是酒带来的麻烦已经够多了。鬯酒是商代的高档酒,多用于重要的祭祀礼仪活动中中。甲骨文中有不少相关的記载。在商代的祭祀中,曾用「鬯一卣」「鬯二卣」「鬯三卣」「鬯五卣」「鬯六卣」「鬯十卣」,甚至「百鬯」來作为祭品。「鬯若干卣」就是指用若干銅卣所盛的酒。安阳殷墟出土的銅卣的容量,通常在2000~3000毫升,若一次祭祀用百卣的話,总量則可达300公斤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商人祭祀活动中用酒量之巨。给神喝是假的,给人喝是真的。古人称快乐到极致的境界为 “销魂” ,酒所带来的灵魂出窍,也就是达到 “销魂” 状态了。酒既能通神,又能给人带来快乐,贵族们何乐而不为,沉溺于酒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商纣王便是以 “酒池肉林” 闻名。好多先秦著作都把商代灭亡的原因归咎于贵族的好酒。如《诗经·大雅·荡》以及《尚书·微子》等诸篇,都认为商代后期的政治腐败因酗酒造成。西周初期青铜器《大盂鼎》上的铭文,也谴责商代百官 “率肆於酒”。周公时也曾发布《酒诰》,以商代亡国为教训,严禁周人飲酒。 除了酒和毒品,更为普及和温和的出神方式就是冥想。“冥想” 两字顾名思义,就是出神的意思。冥想是各宗教最重要的修行方式。冥想在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名称: 印度教:冥想;佛教: 打坐、坐禅、正念、禅修 ; 道教:打坐、气功、吐纳、道引;基督教: 灵修。其实都大同小异。唯一可以分类的就是看是否要调息(控制呼吸)。调息是为了快速提升 “出神” 的效果。调息之后,肺部吸入空气减少,引起大脑缺氧,出现幻觉,信教者就自以为通神了。但这是有风险的,严重的大脑缺氧会造成神经细胞的永久性损伤,练气功不慎会 “走火入魔”, 便指这种情况。 Relate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