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ScitechNews&u=fnews
[ 1 ]
标 题: [KJJD]中国最终希望进行航班化探测
核热推进火箭、天梯、地球-火星经济圈......这些以往只出现在科幻作品中的名词,已被纳入中国未来火星计划的蓝图。
会议期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一院)院长王小军发表了题为《载人火星探测航天运输系统》的演讲,除了介绍中国既往火星探测任务成就外,还透露了中国未来载人火星探测发展路线设想。
从整体来看,这一设想分成三步:第一步是机器人火星探测,包括采样、基地选址和原位资源利用等。第二步是初级载人探测,目的是载人火星着陆和基地建设;最后一步是航班化探测,并建立地球-火星经济圈。
为了达成这一火星计划,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基本确定载人火星探测任务航天运输系统的组成、特点、总体方案与设计参数。与现有的航天运输系统相比,火星探测项目需要的运输系统更为复杂,运输器也将从化学推进转变为热核乃至核聚变推进。
王小军在演讲中认为,载人火星探测航天运输的实现,还有着诸多技术难题,但他表示:“火星探测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是人类走出地球摇篮,探索生命起源,拓展生存空间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天问之旅已经启程,载人火星探测航天运输系统的研究更具挑战。我们愿与国内外同行和伙伴们一道携手,共同实现人类走向深空,漫步火星的梦想。”
建立“地火经济圈”,中国计划分三步走
不过,媒体和专业人士更为关心的,是王小军在讲座中透露的中国未来在火星建立可持续基地,乃至地球-火星经济圈的计划。如美国知名太空新闻专业网站“space.com”特别拎出这一计划,进行报道。
王小军的演讲分成四个部分:载人火星探测任务的构架分析、载人火星探测发展路线设想、总体运输系统方案构想以及最后的关键技术难点。
他提出,合适的火星任务出发时间为2033年、2035年、2037年、2041年、2043年等,采用选择高椭圆轨道(HEO)的出发较为合适。
推进技术方面,核热推进是目前载人火星探测方案设计的重要选择。核聚变推进理论上具有更高比冲性能,需要理论和技术的突破,适合作为载人火星探测更远期的研究目标。此外,我国还研究将天梯这一新型运输系统作为空间出发点,能降低火星探测运输的规模。
而在第二部分,他提出中国载人火星探测的三步走计划。
“Space.com”解释说,原位资源利用和建设,指的是从火星地表下抽水或从直接获取氧气,来弥补火星探测补给限制。中方的这一计划目的在于为初期载人火星任务搭建平台,从轨道前哨站开始,为着陆火星,和最终建立火星基地做准备。
第二步是载人初期探测,主要执行包括载人环火轨道探测,载人火星着陆探测,以及火星基地建设等。
王小军为每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航天运输技术路线图。如在机器人火星探测阶段,中方采用大型或重型运载火箭,直接将探测器发射至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则采用化学推进,选择脉冲式合式轨道,并利用反推制动达到火星进行探测。
而在初期载人探测阶段,中方针对轨道转移设计了一种新型任务构架,该构架采用核电核热推进组合、人货分运,在近地球轨道(LEO)组装,从高轨道出发,配合使用火星气动捕获。
他详细解释说,这一阶段内,首先由运载火箭将载货转移级火箭和有效载荷转移至近地轨道,在轨组装载货转移级(火箭)。地球空间摆渡级将载货转移级摆渡至地球高轨后,再返回近地轨道。
随后,载货转移级点火进入地火转移轨道,采用大气捕获和近火制动,进入环火轨道,火星着陆和上升期(MDAV)在环火轨道等待成员到达。同时,释放火星表面设施,着陆火星表面。
到达载人转移窗口,由载人火箭直接发射进入高轨,与载人转移级对接,载人转移级点火进入地火转移轨道。载人转移级近火制动进入环火轨道,成员通过火星着陆和上升器着陆火星表面,开展火星表面作业。
返程时,成员进入着陆和上升器,返回环火轨道,与在环火轨道上等待的载人转移级对接后,再由载人转移级进入火地转移轨道,最终返回地球。
最后的航班化载人火星探测阶段,中方提出将采用核动力一体化运输模式,从地球空间驿站、日地L2等基地出发,选择地火循环轨道,地火循环轨道上已布置转移飞行器,转移飞行器的推进剂由地面或空间加注站补给。
“载人火星探测运输系统有很大的不同”
此外,载人火星任务的飞行时间往返可能达到数百天,飞行距离达到数百万到数亿公里,轨道交会对接的次数达到10余次。
Relate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