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父辈的熏陶下,朝阳北票市南八家子乡四家板村村民郭忠荣爱上了剪纸,并成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免费教剪纸爱好者学习,给村里的孩子们上剪纸课,她把自家变成了“文化大院”,并创办“乡音”小册子……郭忠荣在传承手艺的同时,也传承了文化,传承了纯朴的家风。她的家庭获评省“最美家庭”、朝阳市“最美家庭”。
从朝阳市北票高铁站下车,到郭忠荣家所在的南八家子乡四家板村下蛤蟆台沟组,记者问了好几个出租车司机,才有人知道这个地方。车行半小时,在小河边,找到了绿树掩映下的郭忠荣家。
尽管郭忠荣家离市区较远,但她的剪纸手艺却是远近闻名,经常有朝阳市区和北票市的剪纸爱好者专程来学习。“只要愿意学,我就免费教,远道来的还管饭。”郭忠荣说。
小时候,在父辈熏陶下学会剪纸
“说起剪纸,我家对这门技艺也有一百多年的传承史了。我的奶奶、父亲、姑姑、大弟弟都会剪,但他们都是剪一些简单的花样。我父亲会剪皮影人,剪得可好了。”69岁的郭忠荣说,小时候,当别的孩子去外面跑跑跳跳的时候,她就喜欢自己在家里玩。因为总是黏着母亲不让母亲干活儿,母亲无奈,就给她一把剪刀、一些破纸片让她剪着玩。
也许是天赋,也许是来自父辈的熏陶,自那以后,郭忠荣就爱上了剪纸。看到女儿喜欢剪纸,父亲也会经常给女儿一些指点。到八九岁的时候,她就能剪一些简单的花样了。每年过年,在自制的灯笼上糊上自己精心设计、剪裁出来的花样,总会引来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
痴迷剪纸的她,有一次甚至把母亲画好的鞋样子当作剪纸材料给剪了。“剪了我妈的鞋样子,我妈气得操起扫帚疙瘩把我一顿打。”郭忠荣说。
小时候,郭忠荣最盼过年。然而,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她盼过年不是为了好吃的、新衣服,而是父母会买新纸糊窗户,而旧的纸就会成为孩子们的“新玩具”。郭忠荣会把这些纸沿着窗框边缘一块块小心地裁剪下来,整齐地收好,作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剪纸的材料。
“为了和姐姐、弟弟抢窗户纸,我就把门插上,搬个小凳儿,站在凳子上到窗户边裁纸,等裁完了,再打开门让他们进来。”郭忠荣笑着回忆,眼神柔和地看向如今的玻璃窗,仿佛穿过岁月,看向那时的窗棂。
小时候,由于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郭忠荣不舍得用好纸来练习剪纸,那90个格子的窗户纸,虽然材质粗硬,却让她可以尽情地把头脑中一个个美丽图画变成剪纸,而剪纸也让她的童年时光变得美丽而值得回忆。
时光荏苒,很快,郭忠荣到了十七八岁。当时,村子里的女孩都需要自己动手绣包袱皮、做鞋、绣枕套作为嫁妆。“我家每天都聚一屋子人,一起做嫁妆。”郭忠荣说。
会剪纸的郭忠荣不但手巧,还会设计很多图样,村里年龄差不多的女孩就都跑到郭忠荣家,一起商量什么样的图案好看,而郭忠荣也把脑子里剪纸的图样绣到了自己的嫁妆上。
Relate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