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新冠疫苗“兵工廠”在中國
這裏是國藥集團新冠滅活疫苗生產的三期車間。它是目前全球產能最大的新冠疫苗生產車間,也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安全等級人用疫苗生產車間。國藥集團董事長劉敬楨稱它為全球最大新冠疫苗“兵工廠”。
在我國企業加快疫苗產能產量建設的基礎上,7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消息:我國新冠疫苗年產能達到50億劑。
西方沒有,中國如何有?科技日報記者日前走進車間,尋找答案。
把它比作病毒的“育嬰箱”並不為過,數十個儀表嚴密監控著內部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在調控內環境的同時,幾十個閥門還要保障病毒絕不泄漏。
截至目前,這裏的年輕人創造了百餘罐無事故的生產紀錄,這個紀錄仍將被不斷刷新。在每一批疫苗生產之前,整個生產工藝都會進行高標淮的再調試,確保任何一個閥門、管線、儀表處於最佳狀態。
如果把閥門作為看守病毒的“第一道門”,那反應器腳下的黃線和與黃線聯動的“機器人”守衛則是“第二道門”。
“一滴菌液也會被立即探測到,這條黃顏色的線是由特殊材質做成,一滴液體即可觸動報警,旁邊的小機器會立即噴出泡騰式的殺毒液體,周圍幾米內的病毒都會失活。” 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以下簡稱北生所)總經理王輝說。
看守病毒的“第三道門”,便是整個高生物等級生產車間的密閉性和負壓環境。
三道防線,確保新冠病毒高濃度培養萬無一失,其安全性通過了6個部委聯合進行的生物安全檢查。整個過程由國產設施設備實現了超高的自動化,生產車間幾乎實現了無人工廠模式。
從一個把手都做不出來到整個新冠疫苗生產車間實現自主,如何做到?
“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我們不會做的時候,進口一支要400塊錢,最後通過談判,政府採購降到200塊錢,一分也不再多降了。”楊曉明說,這樣的價格,在我們國家也只有北上廣深這些發達地區的地方政府能夠採購。
以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為契機,國藥集團中國生物開始打磨包括生產工藝、生產設備在內的全產業鏈條。這是一個推動整個行業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過程。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和上遊企業一起從閥門、罐型、自動化器件開始推動整個產業鏈實現自主生產。
中國生物研究院工作人員介紹,“例如用於疫苗純化的介質,過去兩家國際大企業市場佔有率非常高,我們會為國產產品進行性能的評價和建議。”這樣慢慢地,國產產品不斷優化,其市場認可度和佔有率得到提升。
一點一點打磨、精進,在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的研發過程中,我國的滅活疫苗生產鏈條有了高質量發展的雛形。
新冠病毒是圓的,活的時候帶著皇冠,滅活次數多了,表面皇冠就掉光了,成了光頭。
新的滅活工藝,一步滅活,讓它的皇冠還閃閃亮,卻沒有了毒性。
一步滅活的病毒疫苗,“皇冠”比較全,將激發體內的多重抗體,學術上稱之為疫苗的廣譜性。
廣譜性有什麽好處?在病毒變異時顯現出來了。正如鐘南山院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所說,目前國產常用疫苗對德爾塔變異株有效,大家應該打。
研究表明,滅活疫苗對新冠病毒的阿爾法毒株、貝塔毒株、德爾塔毒株均有效果。
供應量跟上來才是實現可及性的關鍵。
這項原始創新,是三期車間能夠實現年產30億劑的關鍵,將大大緩解全球新冠疫苗短缺的問題。
除了生產工藝創新,整個生物安全生產車間也是極具創新性的。
“生產過程用的高溫氣體需要由獨立密閉的系統供給。” 中電四公司項目負責人華北總部副總經理葛懷建介紹,這樣的管道必須耐受高溫高壓,對於國產管材提出了很大挑戰。
“進口工程件使用的一些材料目前國內沒有。”葛懷建說,材料問題一時解決不了,可以從工藝創新上彌補。
為了讓“藍圖”以最快速度、最嚴標淮變成現實,技術工藝的創新貫穿在建設整個過程中,建設者們以“沒有條件創造條件”的創新精神爭分奪秒、不眠不休實現生產車間建設的高標淮、嚴要求、早投產。
一定要成的原因,施工方項目團隊是從與劉敬楨幾次現場指導交流後體會到的:疫苗是人類戰疫的關鍵“彈藥”,已經研發出來了,而現在就缺自己正在建設的這個一期車間。
“劉敬楨董事長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這是為了從病毒的陰霾下解放全人類,為了人民的健康。”一年多過去了,葛懷建對長他20歲的老黨員劉敬楨的這句話記憶猶新。
這樣一個信念,支撐雙方的團隊不眠不休地完成了新冠滅活疫苗生產車間的一期、二期、分包車間的建設工程,創下一個個工程速度、工程難度、工程質量的奇跡。
一期車間年產量1億劑、二期車間產量達到10億劑,分包車間為兩個車間完成分包任務。一切任務似乎就要圓滿地完成了。但誰也沒想到這幾個進度緊、要求高的工程還只是個開頭。
又到一年春節。2021年大年初二,葛懷建被邀請到北生所項目總工的辦公室聚一聚。吃著飯,總工董建春對他說,“要開啟三期建設,而且只有旁邊那塊地。妳們能不能幹?”
就這樣,葛懷建的春節假期泡湯了,而董建春的假期想必從沒開始過。
只有4個月,不僅要建好一棟樓,還要安裝好復雜的設備、水電氣管道、配置好過濾設備……
這個時間幾乎是把常態時間壓縮十倍。
“沒有想過能不能完成,因為必須要完成。”葛懷建說,這個信念在一期工程時就從老黨員那裏“復刻”過來了。
壓力大到沒時間考慮壓力,只有按目標日期倒排工期立下“軍令狀”,黨員幹部帶頭上,一步一步推進。
項目團隊的壓力總是會被巧妙地轉變成幹勁,因為劉敬楨幾乎每隔一天都會來現場和中電四公司的建設團隊聊聊工程進度,當場解決很多實際問題。
如果說工期緊是建設所有新冠疫苗生產車間的共性,用徹夜不眠就可以克服過去,那麽最大“兵工廠”還有一個難度堪比登天的個性——空間小。
一個年產能30億劑的新冠疫苗生產車間應該有多大?
用葛懷建的話說,這裏窄得施展不開一個塔吊,旁邊建築物的玻璃連廊更是讓所有在半空中的鋼筋鐵骨們要小心翼翼。
三期工程的困難超乎想象,而且一個接著一個。
怎麽辦?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雄安新區建設時無懼困難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是制勝法寶。建設者們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塔吊用不上,兩台傳送帶與幾十台汽車吊組聯合作業,最繁忙的時候,一面墻60米的距離內有9台吊車不間斷同時吊裝;灌註樁有設計冗餘,和設計者再優化一下方案,避開流沙;立體作業,安全是第一位的,用人海戰術,每一條作業線都安排上安全員,確保安全;給每一截風管貼上二維碼,施工人員掃一掃就知道所有的信息,照著安裝,實現了零返工……
現代建築的高新科技更是在最關鍵的核心區建設時大顯神威。
在僅僅3600平方米的方塊地上,1500餘名建設者,以創造性的精神,在人均不到3平方米的狹窄施工條件下,立體、高效地完成了高密閉性、高清潔度的新冠疫苗生物安全生產車間的建設。
“滅活疫苗需要培養病毒,很難擴產”的預言似乎還在昨天,如今它的擴產石破天驚——
未來,更多歷史將被創造出來——我國達成全民免疫屏障建立的疫苗接種要求的日期將比預估的提前一大截。
“完成70%及以上的人群接種,實現全民保護”的目標正在加速走進現實,緊跟其後的將是人類社會回到不受新冠病毒襲擾前那樣一切如常的日子。
(原標題:從“一個把手都造不出來”到全球最大新冠疫苗“兵工廠”)
【編輯:邱志彬】
Relate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