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湾区,除了深圳外,广州、珠海、香港等市的芯片设计产业实际上也已经颇具规模。这令市场从业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的数据,2020年中国芯片设计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大约为20万。然而,业界的共识是,人才规模需要至少翻倍,亦即缺口还有20万。
人才紧缺,与技术壁垒、市场壁垒一样,成了国产芯片需要 “攻坚克难”的最主要三大问题。曦华科技、瑞盟科技相关负责人均表达了对芯片设计行业人才紧缺的担忧,认为目前行业人才沉淀不足,新一代生力军流入行业的比例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南方科技大学余浩教授则提出,应当配合芯片设计产业的深化发展做好公众认知教育。
白颂荣指出,芯片设计公司对工程师招聘十分重视。曦华科技对每一名求职者均由多名高管进行面试,从而令求职者有机会充分了解公司。
瑞盟科技创始人冯炳军则提出,希望加强高校的“产学研”结合,并引导人才尽可能多地流向国产芯片业。目前,国产芯片人才有不少流向国外芯片“大厂”,甚或转行转业。
为了向行业持续“造血”,国家正从高校教育入手进行人才培养。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国家外专局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出《关于支持有关高校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通知》。目前,全国已建设28个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将不仅为芯片设计业输送“新血”,也将向制造、封装测试及其装备、材料等多个芯片产业链环节输送人才。
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是当前全国28个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之一。该学院创院副院长余浩向记者表示,高校培养芯片人才是我国推进“新工科”教育的一部分。
余浩表示,随着芯片产业深入国家经济体系,公众对微电子学科的认知将越来越深,希望激发年轻人对微电子学科的报考兴趣。
围绕国家战略,属于“新工科”范畴的微电子学科教育,事实上在近年里不断改革。针对微电子本科教育的学科结构,余浩建议,应依据一定步骤建立体系。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应包括理论教学、竞赛、科研论文指导、实习等多种内容,通过“多实验、多设计、多动手”培养更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此外,大学与当地领军芯片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目前也是引导毕业生流入国产芯片企业的一条重要渠道。
目前,南方科技大学已与大湾区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达成合作办学意愿,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在本科生交换、修课型硕士生联培、博士生联培等方面合作制定了计划。余浩提到,南方科技大学将致力于引导毕业生在大湾区就业工作。
(作者:江月 编辑:李艳霞)
Relate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