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人们梦想起航的地方,也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基点。“颂党恩 传家风”话题今天推出红色家风故事——《付宏伟家庭:从孝百业成 家和万事兴》。
2016年5月,我带着烛台、族谱和爱心登记簿三件宝贝,走进中央电视台《我有传家宝》栏目组,向全国亿万观众分享自己的孝道故事和家风感悟。
我是邢台市威县孙家寨村一名普通的80后青年,自2010年起,开始照顾全村孤寡老人,建起“没有围墙的敬老院”。在我的影响带动下,威县目前已经发展了40余个“孝亲敬老村”。纵观我弘扬孝道的历程,在《我有传家宝》栏目中展示的三件“宝物”,正是我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力量。
烛台—学蜡烛发光,照亮别人
爷爷不仅用语言更用实际行动影响着我。在我小时候,爷爷是村支书,在那个自己温饱都难以解决的年代,只要听说谁家揭不开锅,爷爷准会把他们接到家里吃饭。“只要咱家有一口饭吃,就不能撵人家走”,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爷爷的一言一行,就像西瓜种子一样撒在我心里。正是这种关怀精神鼓舞着我,我才能给村里的老人送饭,一送就是十几年。尤其看到老人们吃上可口的饭菜,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我的心里更是漾起阵阵暖流。
族谱—从孝百业成,家和万事兴
《付氏族谱》是一卷长2米、宽2.5米的画布族谱,上面写着历代付氏的先祖宗亲,到我这一代已是第21代。祖上教育后人,要做有德行的人。“从孝百业成,家和万事兴”是付氏的家训。
当年,我从农村走出去,到石家庄上学,从事医药工作,年薪达到百万。后来,父亲生病,在父亲的病塌前,我百感交集:自己在外面整天忙碌,看似风光无限,却忽视了含辛茹苦的父母,一旦父亲有个闪失,自己连个尽孝的机会都没有,那岂不是抱憾终生?在家中照顾父亲时我还发现,孙家寨村65岁以上的老人有113人,还有80多户是“空巢”家庭。这些老人的儿女不在身边,谁来侍候、孝敬他们?
思前想后,我拿定主意,毅然放弃高薪工作,回到故乡,孝敬父母,孝敬全村老人,搞规模种植,引领群众致富!
回村后,我给村里孤寡老人当起“孝子”,带领几名义工坚持给老人送粮食和衣服,同时,坚持给每一位孤寡老人洗脚,给老人亲情的慰藉。至今,我都记得一位老人老泪纵横地说:“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让晚辈洗脚,不知道有多少人从来没有感受过,有多少人一辈子再也没机会感受了……”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我决定坚持下来,用一点一滴的行动温暖老人,十几年来风雨无阻。
爱心登记簿—乡亲从不理解到支持
当初作出回家为老人们尽孝的决定后,消息一传出去,立马在孙家寨村炸开了锅。有人说我“神经”,有人说我出风头,有人说我在外面“混得不行了,借老人出名”,可这些都挡不住我回家尽孝的愿望。
坚持一年多后,村里人开始半信半疑。又过了半年,村里人完全被我的举动所折服。早上经常看到门口有米、面之类的物品,乡亲们以这种方式默默支持着我。
几户村民联合起来,免费提供一块地给我建“孝道菜园”;村里种菜的老把式来当义工了,不用化肥和农药,把菜种得郁郁葱葱,不仅供给老人做饭用,还送给全村人分享。听说我想建敬老院,村里的党员干部和几十名村民代表一致同意免费提供土地;村民们有的捐钱、有的捐建材、有的捐器材,很多村民都来当义工干力气活。一些外出打工的子女回村后,这个送袋面,那个送壶油,他们都说,自家老人受益了,得报这份情义,也要尽一份孝心。
十几年来,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路上,我一直坚定不移地走着。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乡亲还是那些乡亲,但孙家寨的民风村风、村民生活却因“弘扬孝道”发生了根本改变。近年来,我先后获得“邢台好人”“感动河北十大人物”“全国孝老之星”“中国好人”等荣誉,孙家寨村也被命名为“孝道教育基地”,先后有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近30家媒体对此进行报道。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我来讲,我的初心就是崇德向善之心、博爱敦厚之心。我会一直做下去,将这种尊老爱亲的美德传承下去。
热点推荐
Relate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