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数据“算”好,是创新发展的先手棋。这些“算力”是否够用?有无错位?值得算一算账。
数量账:数据增长,“算力”如何增长?
数据快速增长,对“算力”提出迫切需求。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数据,尽管建设持续加快,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仍存在数据中心供不应求的现象。
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提出在不同地区布局建设枢纽节点,并进一步打通网络传输通道,加快实施“东数西算”。
超级计算、云计算、智能计算……各种“算力”又有不同用途。中国大数据与智能计算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表示,上述三类计算中心各有侧重。超级计算是一种通用算力,在油气勘探、天气预报、材料开发等领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云计算重点做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基础架构,解决高并发访问和算力按需调度的问题;智能计算则是一种专用算力,主要涉及语言、图像处理、决策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
“各种‘算力’开放包容、通用融合、绿色低碳、自主安全,是我们希望倡导的理念。”张云泉说。
质量账:看速度,也看精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混淆不同类型的“算力”,导致个别地方以为花小钱建成先进的多功能计算集群,却只能应用于特定领域,其实多花了冤枉钱。
还有个别地方,可以只建用于特定领域的智能计算中心,却“大马拉小车”,花了大价钱建设超级计算中心。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林波表示,不同的计算中心相互无法替代,适宜各自发挥特长,“算”自己擅长的数据。
张云泉认为,针对不同类型的“算力”,可制定一把统一度量的“尺子”。当前,超级计算中心的衡量标准相对明确,但智能计算中心还需要一把更精确的“标尺”。
效率账:算力重要,应用更重要
助力大数据产业的创新发展,各类计算中心正在抓紧夯实“地基”。“算力”如何更加高效、更加经济适用,成为多方努力的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表示,不管是超算中心还是智算中心,首先要明确应用是什么。成熟的应用匹配,将带动“算力”健康发展。
“便宜的否定贵的,或者贵的否定便宜的,都不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袁国兴说,不同领域有不同要求,适合自己应用的就是好机器。
受访专家提醒,“算力”建设不仅包括基础硬件投入,还包括后期软件、应用、人才等投入,不必一味追求平台规模。在硬件平台与产业应用已经匹配的基础上,可将更多资源投向软件开发、人才培育等需要长期投入的领域。
(责任编辑:沈晔)
Relate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