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金茨堡谈׺

卡洛·金茨堡谈微观史学_研究


原标题:卡洛·金茨堡谈微观史学
卡洛·金茨堡(章静 绘)
出生于1939年的意大利历史学家卡洛·金茨堡(Carlo Ginzburg),不到四十岁就凭借《夜间的战斗:16、17世纪的巫术和农业崇拜》和《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这两本著作成为微观史学领域的代表性人物。除此以外,他的研究兴趣涵盖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到近代早期欧洲的社会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等领域,成就享誉国际学术界。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奶酪与蛆虫》至今已以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韩语、捷克语、希伯来语、波兰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等多种文字出版了二十多个版本,是经久不衰的经典。2021年7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推出《奶酪与蛆虫》中译本,这是该书出版四十五年来首次在中文世界出版。《上海书评》委托中文版译者鲁伊对卡洛·金茨堡做了一次专访,请他谈谈这本书的写作以及对微观史学的看法。
《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意] 卡洛·金茨堡著,鲁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2021年7月出版,400页,75.00元
作为一位年过八旬、举世闻名的历史学家,您有什么问题想问当年那个花了十多年时间、将“本来不过可能是一条脚注的素材”发展成一本“最畅销、传阅最广的微观历史学著作”的三十七岁的年轻学者吗?关于这本书,有没有可能存在着某些问题,是您一直准备或希望被人问到,甚至多年来早已在心中想好了答案,但却一直没有人敢于或想要问您的?
卡洛·金茨堡:多年来,我一直身处一场对话之中,谈话的一方是作为一名历史学家的今天的这个我,另一方则是职业生涯早期的那个昔我。我几乎立刻便意识到,这场想象中的对话,其意图在于将我自己视作一个案例研究:从这一角度来看,对自己身影的凝神注视(narcissism)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试图理解,在研究过程中,我的那些偏见、臆断以及先入为主的判断(为什么不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而它们又在何种程度上被我的发现所校正或修改。我还对隐藏的记忆(“加密记忆”[cryptomemory],弗洛伊德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使用了这一术语 )在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格外好奇。换句话说,今天的我与很久以前的那个我之间的距离,被我当成了一种疏离的手段。正如在任何一项历史研究中都会发生的,这项实验始于一些逆年代次序的问题,而它可能会基于文献证据而得到修订和校正。在这种情形下,读者可能会发现,在《奶酪与蛆虫》这本“最畅销、传阅最广的微观历史学著作”中,“微观历史”这个词根本就不曾被提及。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微观历史最初是作为一个项目而出现的,它源自与《历史笔记》( Quaderni storici)杂志有关系的一群意大利历史学家的一系列激烈讨论。这些人是爱德华多·格伦迪(Edoardo Grendi)、乔瓦尼·莱维(Giovanni Levi)、卡洛·波尼(Carlo Poni)和我自己。那些激烈讨论的话题之一,便是我的这本出版于1976年的《奶酪与蛆虫》。一如既往地,研究在前;标签(包括“微观历史”这个标签)随后。但“微观历史”这个词的含义却经常遭到误解,主要是在“微观”这个前缀的问题上(它源自希腊文中的mikros),因为它的所指——无论是字面意义上还是象征意义上——经常被解读为研究的对象。按照这种解读,微观历史所关注的将是一些微不足道的、边缘性的问题(正如墨西哥那边的微观历史一样)。但在与我个人有关的微观历史这一块儿,“微观”这个前缀其实是对显微镜的暗喻,指向一种对历史的分析方法。你可以把一小片蜜蜂翅膀放在显微镜下,也可以把一小块大象皮肤放在显微镜下。《奶酪与蛆虫》的主人公梅诺基奥是一个完全不为人所知的磨坊主;但在我和好友乔瓦尼·莱维(另一位著名微观历史学家)一道负责推出的“微观历史”系列丛书中,作为首发之作的我的那本《皮耶罗之谜》( Indagini su Piero,英文版名为 The Enigma of Piero),讨论的却是十五世纪画家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的一组画作,而他可是一位伟大的、全球知名的画家(这本以意大利文出版的书在1981年首版、1994年出版扩充版,已经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日文、俄文和捷克文)。微观历史的分析方法可以聚焦在个体身上,也可以聚焦在社群、事件和其他对象上。正如我所说的,它是作为一项共同事业(a collective enterprise)而出现的,然后又散布到了许许多多的国家,以各种各样的面目出现。我自己进入微观历史的路径,从研究生涯的最开始便是以审判案件为中心的。我的第一本书《夜间的战斗》(1966年)在2005年被翻译成中文,现在又添加了新的后记得以再版。这本书已经是基于对一起案件的研究了。但案件总会带来一概而论的问题:其中也包括我特别喜爱的那些非同寻常的案子。(我就说到这里吧,因为这是一个说起来就没完没了的话题。)
《夜间的战斗:16、17世纪的巫术和农业崇拜》,[意] 卡洛·金茨堡著,朱歌姝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2021年6月出版,352页,65.00元
卡洛·金茨堡著《皮耶罗之谜》意大利文版封面
从您的书和文章中,我能看到一种喷薄欲出的好奇心,想要探索那些藏在历史、文学和艺术之中的隐秘线索。这种好奇心从何而来?您是如何保持这种好奇心的?有时候,在搜集资料和写作的过程中,初始的好奇心会慢慢消退,您又是如何应对这个问题的?
卡洛·金茨堡:你的观察绝对正确。我对一项研究的最初阶段特别着迷,那时候,我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主题——一个经常我一无所知的主题。我曾经将我在那个阶段的感觉描述为一种“无知之欣悦”(an euphoria of ignorance)。但令人如此兴奋的,是消除无知的可能性:学习是可能的。我曾说过,我们所属的这个物种——智人——其得名并非源于“知道”(knowing),而是源于“知道如何去学习”(knowing how to learn)。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对随笔这种文学体裁的迷恋变得变本加厉,或许就是为了显著增加那种接触新问题时的激动体验,这些新问题,大多数时候都是我一无所知的。许多年前,在某个公开场合,我曾提到过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戈雅(Goya)的一幅杰作,画中是一个年纪非常大的老人,留着长长的白胡子,拄着两根拐杖:这幅画的画签是“我仍在学习”(Aún aprendo)。戈雅将他自己视作这位老人,我也一样(si parva licet,“假使我这样的一个矮子,也堪与他那样的巨人相比”)。我的一本由四篇随笔构成的文集刚刚在智利出版,书名就叫做《我仍在学习》。
卡洛·金茨堡的随笔集《我仍在学习》封面
在您看来,您的个人生活经历与您选择去仔细查看和详加描述的那些梅诺基奥的人生片段,比如说他的阅读方式(第十六至四十二章)和他的书写风格(第四十五章),有哪些联系?
卡洛·金茨堡:毫无疑问,我从梅诺基奥的阅读方式中学到了很多。回过头去看,我认为,在分析过程中,我的灵感来自两本对我影响极大的书:弗洛伊德的《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和恩斯特·贡布里希的《艺术与幻觉》( Art and Illusion)。我意识到,在梅诺基奥对他读过的那些书的回忆与实际上的这些书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而这是每个人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尽管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一下子想到,要去运用这条鸿沟来再现一种深层次的口头文化、农民文化与印刷书籍之间的相互作用。
1552年出版的意大利乌托邦文学《大千世界》扉页
在我刚刚进入记者这个行当的时候,我们杂志的主编是当年《人民文学》的朱伟。他曾经对我说,写作与摄影之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性,两者都需要有足够好的“景深”:对于一个好的作品,那些我们选择放在焦点之外的、模糊的背景轮廓,与那些聚焦平面中清晰可辨的对象扮演着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很好奇,在研究和写作《奶酪与蛆虫》的过程中,是否有一些您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有趣事实和细节,被您有意识地略去或虚化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您是否能向我们披露一下当时的思考取舍过程?
卡洛·金茨堡:好问题。写作这种行为,总是意味着我们有可能将某些我们应该加以描述的现实元素边缘化,或者全然舍弃。对于所有的描述性作品——从小说到历史——来说,都是这样,尽管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写过一篇优美且风趣的小品,其中描述了一幅一比一的帝国地图,以及它后来的结局。 (译者注:见《博尔赫斯全集第二辑·博物馆》中“科学的严谨”一文)在梅诺基奥这个案例中,我面对的不是一个真实的片段,而是一系列档案文献,其中梅诺基奥的陈述经过了宗教法庭审判官的滤网才得以呈现。不可避免地,我的分析对某些å�

Related Keywords

Mongolia , Japan , Argentina , China , Czech Republic , Austria , Guangxi , Russia , Mexico , Germany , Iraq , Italy , Chile , Kansas , United States , Spain , France , Italian , French , Chinese , Soviet , German , Russian , Japanese , Sergei Eisenstein , Jorge Luis Borges , Lewis Jorge Luis Borges , England University , History Research , Case Research , Museumb Science , Junior , High School , English Cover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Start Research Europe , Guangxi Normal Press Utopia , Officea Field , Office Other , Glenn Di Levy , Friends Levy , Italy Text , German Spanish Portuguese , Czech Republic Text , History Literature , Italy Utopia Literature , Jorge Luis Borges Collection , Soviet Union , Director Sergei Eisenstein , Don Quixote , Novo Italy , Iraq Novo , Interviewb Novo , Italy Academic Circle , Modern Europe , New Old , Europe Colonial , New England University Press , Modern France , History Nineteen Eighty Four , Book Review , Printing House , New History , Press Note , Sohu View , மங்கோலியா , ஜப்பான் , அர்ஜெண்டினா , சீனா , செக் குடியரசு , ஆஸ்ட்ரியா , ரஷ்யா , மெக்ஸிகோ , ஜெர்மனி , இராக் , இத்தாலி , சிலி , கன்சாஸ் , ஒன்றுபட்டது மாநிலங்களில் , ஸ்பெயின் , பிரான்ஸ் , இத்தாலிய , பிரஞ்சு , சீன , சோவியத் , ஜெர்மன் , ரஷ்ய , ஜப்பானிய , செர்ஜி ஐசென்ஸ்டீன் , ஜார்ஜ் லூயிஸ் போர்ஜ்ஸ் , இங்கிலாந்து பல்கலைக்கழகம் , வரலாறு ஆராய்ச்சி , வழக்கு ஆராய்ச்சி , ஜூனியர் , உயர் பள்ளி , அலுவலகம் அதர் , சோவியத் தொழிற்சங்கம் , தாதா குயிக்சோட் , நவீன யூரோப் , புதியது பழையது , நவீன பிரான்ஸ் , நூல் விமர்சனம் , பிரிந்த்ிங் வீடு , புதியது வரலாறு , ப்ரெஸ் குறிப்பு ,

© 2025 Vimars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