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教授戴建业

网红教授戴建业:被争议的"文人风骨"背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


分钟
几杯红酒之后,戴建业有些薄薄的倦意。席间,华师文学院退休教授张三夕提起,戴建业会用英文背诵罗素的名篇,戴建业兴致高昂起来,“当时他们还不相信哩,我就背给他们听。”
那是《罗素自传》的序言《我为什么而活》里面的一段。
他的湖北麻城口音英语并不标准,但声调一如往常的激情昂扬。
在坊间,戴建业被称为“网红教授”,作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博导、古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在拥趸眼里,他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话,绘声绘色地为学生讲述看起来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学知识,将原本“遥远”的古代人物和古代文学,变得更加“接地气”。
而走红后的戴建业,也因为过于“活跃”而被质疑。有人质疑他为了赚钱而频繁走穴到处“捞金”。去年以来,一篇《华师大教授戴建业:我老婆一盒药五万一,你跟我谈文人风骨?》的文章将争议推到高潮。
面对现实和网上的质疑,戴建业却很少在公开场合进行回应。
人生已过耳顺之年,戴建业说,他最想做一个靠近真实的人,哪怕真实是粗粝的。
7月5日,新京报记者采访戴建业,谈到兴致处,戴建业从书架上抽出书向记者分享。
新京报记者 李照 摄
知识分子挣钱与文人风骨的争议
今年5月,从华师大文学院退休后,戴建业就一头扎进深居简出的生活,家里朝北的两个房间构成了他的主要活动半径。早上醒来,他开始在书房看书写作,午夜时分,他走进隔壁房间,扭亮补光灯,开始录制视频。
镜头中的戴建业一头短簇的白发,脸上的皱纹里挂着笑意。他双手环抱,两腿微微叉开,这是他的招牌姿势,一口麻城普通话,不时蹦出口头禅“我的个天”“你听懂了没有”,讲到激动处,胳膊有力地挥舞起来。
时间在这个光线有些昏暗的房子里变得混沌不明。到了中午他忘记了饭点,等到肚子咕咕抗议才去厨房下一把面,蔬菜和肉都丢进去煮,然后连锅端到书房继续边吃边工作。楼上邻居和他熟识,担心他一个人无法照顾自己,偶尔也会送来饭菜帮他改善伙食。
半隐居的生活持续了一段时间,戴建业不觉得难以忍受,相反,他说这样的生活他已盼望很久。
另一方面,网上质疑他的文章却如影随形。一篇《华师大教授戴建业:我老婆一盒药五万一,你跟我谈文人风骨?》的文章刷屏。文章称,在一次讲座中,戴建业被读者质疑到处走穴演讲有失文人风骨,他回应称挣钱是为妻子治病,“如果妻子没了,我要这文人风骨有什么用?”知识分子挣钱与文人风骨的争议仿佛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里,他被推上了舆论风口浪尖。
事实上,这不是他第一次因为此事受到争议。去年妻子去世前后,类似文章就出现在网络上,他曾对此做出回应:“最近一段时间,不断出现利用我太太病情来煽情营销的文章,我发现后立即对相关出版社提出抗议,每次抗议和协商,我都留有截图。后来才知道,不是出版社所为,而是下面的分销商的短视,甚至恶意营销行为,在利用我的信誉和声誉赚钱。如果有人再写此类文章,我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个人权利。”
这一次文章再次热传,戴建业不再公开回应,他解释,有些文章后面附着他著书的盗版链接,“回应了岂不是给乱写的人更多热度?”
戴建业承认,他确实曾向朋友提起过天价药费。五年前,妻子何小平被发现患肺癌晚期,进行靶向治疗,当时靶向药物泰瑞莎是自费药尚没有纳入医保,每盒51000元,每盒30粒,每天吃1粒相当于一天就要花掉1700元,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后来,在一次闲聊中,戴建业把药物发票拍给了大学同学李未熟,李未熟将这一段写进了自己的公众号文章,呼吁降低进口药药价。当时适逢《我不是药神》电影大热,进口药价戳中社会痛点,引发了不少关注。
在与朋友解释的微信对话中,他写道,“许多自媒体写手想当然我到处演讲是挣药费为太太治病。其实这二十多年来,我的稿费收入不错,比一般大学老师高一点,经济能支撑太太治疗。”
戴建业向记者澄清,在讲座上被质疑一事纯属子虚乌有,至于文章中提到的“如果妻子没了,我要这文人风骨有什么用?”这句话更是杜撰,他从未说过。
身边很多师友都见证过戴建业陪夫人治病的那段日子。余祖坤既是戴建业的学生,也是文学院的同事,他告诉记者,生病那几年,师母何小平经常夜里发烧,戴建业把妻子送进医院,一守就是通宵,教研室的年轻同事想帮他守夜替换他休息,被他不由分说赶回去。
2020年年初,妻子再次发病入院,医院距离华南海鲜市场仅五百多米。被疫情阴霾笼罩的武汉人心惶惶,戴建业整日守在医院,“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会被感染,也许会死在妻子之前”,他只觉得内心凄凉。
那年除夕的下午,张三夕听说何小平状况不好,冒着风险给戴建业和妻子送去年夜饭,“当时他(戴建业)就守在何老师旁边,何老师看到我们很感动,那个下午她眼睛都在发光。”
妻子是在2020年元宵节去世的,戴建业所在的文学院教研室的同事们帮忙一起操办了丧事。火化后,戴建业把妻子骨灰带回家放置了半年才下葬,因为妻子“最后一次去医院后就再没能回家。”
旁人称赞戴建业是一个好丈夫,他从来都不承认。年轻时的婚姻长满了倒刺,他和妻子相亲认识,他来自农村,妻子是城里的优渥家庭出身,刚开始时经常因为家务琐事和生活习惯吵架,甚至动了离婚的念头,“我年轻时有大男子主义,不懂事”,直到四十多岁,戴建业开始反思,家庭的战争才平息,“我们是典型的少时夫妻老来伴。”他这样评价。
7月5日,戴建业在家里专门腾出的“演播室”调试设备,准备录制视频。新
京报记者 李照 摄
流量漩涡中的戴建业
戴建业成为网红是一次偶然。2018年10月的一天,教研室一位年轻教师兴奋地告诉戴建业,他在某短视频平台“火得一塌糊涂”。戴建业第一次下载了短视频APP,这才得知原来是十几年前“超星名师讲坛”随堂录制的视频火了,仅一个短片段一天就收获百万点赞。
这些爆红网络的片段出自戴建业在学校给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走近大诗人”的选修课。视频里,他夸赞李白“狂得要命,浪漫得要死”,八卦杜甫“跟着大哥一起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调侃陶渊明幽默,“他第一句写得特别隆重,种豆南山下,你以为他种得蛮好,他突然来一句,草盛豆苗稀,种得个鬼田,要是我种得这个水平,我绝对不写诗。”
戴建业赶上了两次媒介形态的风口,他的文字比课堂更早触网。2011年左右,戴建业听说张三夕在写博客,觉得很有意思,回去立刻注册了一个账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喜欢写情绪充沛的随笔散文针砭时弊,一篇《校长,别再毕业典礼上发嗲》痛陈毕业典礼中过多的网络语言媚俗,因言辞犀利受到关注。此后越来越多的泼辣大胆的评论文字见诸各种平台,他的博客还曾被评为网易十大名博客。
而真正意义上的破圈还是因为短视频。有一段时间,大学室友李未熟发现动不动就会刷到戴建业的视频,这才意识到老同学是真的火了。
机会伴随着名气纷至沓来,各种出版社和短视频平台找上他,开出了不菲的价格。张三夕开玩笑说,以前戴建业家里是妻子管钱,他身上没什么钱,突如其来的名利让他“亢奋”,再后来,这种亢奋渐渐变得疲惫。戴建业不会开车,有时候办事情张三夕开车捎上他,他经常在车里睡着,“感觉他太累了。”
走红后,戴建业经常在路上被认出来,有粉丝跟在他后面用“找仙人、采仙草、炼仙丹”对暗号似的吸引他回头,有时候出地铁会被人围着照相,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个人不能红得太久”“铁因冷却而变硬,人被冷落才清醒”。
另一方面,戴建业开始审视流量的意义,他慢慢摒弃对短视频的偏见,在一个平均年龄25岁以下的视频平台上开了账号,诗词课上,戴建业的留言区近乎是“零差评”。
但年轻粉丝也不总是买账的。除了讲授诗词课,他也在平台上分享自己对升学、就业、恋爱和婚姻的价值观,他像很多上一辈一样热衷“催婚”,平台负责人曾私下建议他不要提这个话题,可能会引起年轻人的逆反心理,他仍然要大大方方讲出来,“两代人有不同经历和境遇,我只说我坚持的看法,不会去迎合别人。”
7月5日,戴建业在家里给他的硕士研究生指导开题报告。新京报记者 李照
摄
歪打正着的“麻普”老师
“为什么戴建业火了?”身边很多人都想过这个问题,这样一门需要坐冷板凳的学科与戴建业的麻普口音和戏谑调侃的讲课方式竟然混搭出一个出其不意的效果。
李未熟说,师范大学生有“三个一”要求,一手好文,一手好字,一口普通话。前两项戴建业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唯独普通话是个翻不过去的坎儿。
1985年,戴建业刚回到华师教书时,走上讲台的第一节课是给�

Related Keywords

China , Beijing , Shangju , Guangdong , South Africa , Xiadu , Wuhan , Hubei , Russia , Switzerland , Dachu , Shaanxi , Chinese , Soviet , A Joe Smith , Joe Smith , Hubei Macheng , Schmidt Su , Li Bai , Su Shi , Central Normal Collegea Professor Ph , China Normal Chinese Department , Wuhan School University , Year Day School , I School , Chinese Department , China Normal College , High School , School Senate , College Department , China Division , Central Normal Chinese Department , Central Normal College , Red Sect , Central Normal , China Normal Run , Beijing News , Text Beijing News , Professor Joe Smith , China Normal Professor , Macheng Mandarin , Thailand Switzerland Lufthansa , South China , New Year , Lantern Festival , Price Joe Smith , Guo Trail , Chinese Studies Masters , Tsinghua North , Mandarin English , Day School , General Assembly , Friends Tan , Field Junior , Johnson Lake , Soviet Union , சீனா , பெய்ஜிங் , குவாங்டாங் , ரஷ்யா , சுவிட்சர்லாந்து , டச்சு , ஷாங்க்ஷி , சீன , சோவியத் , ஓஹோ ஸ்மித் , லி பாய் , சு ஷி , நான் பள்ளி , சீன துறை , உயர் பள்ளி , பள்ளி செனட் , கல்லூரி துறை , சீனா பிரிவு , மைய சாதாரண கல்லூரி , மைய சாதாரண , பெய்ஜிங் செய்தி , ப்ரொஃபெஸர் ஓஹோ ஸ்மித் , தெற்கு சீனா , புதியது ஆண்டு , விளக்கு திருவிழா , மாண்டரின் ஆங்கிலம் , நாள் பள்ளி , ஜநரல் சட்டசபை , புலம் ஜூனியர் , ஜான்சன் ஏரி , சோவியத் தொழிற்சங்கம் ,

© 2025 Vimars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