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美国触发

社评:美国触发了中国加强核威慑的紧迫感


2021-07-27 22:46:19 来源: 环球网资讯
举报
分享至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纽约时报援引“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核武专家的话称,中国在新疆哈密地区新建了“另一个导弹发射井基地”,发射井数量为110个。不久前,美国另一机构声称中国在甘肃玉门地区新建了一个拥有约120个发射井的洲际弹道导弹基地。这两个报道都是依据商业卫星拍摄的图片下的结论。
中国官方没有回应美方的这些报道。有中国人提出,美方所称的那些发射井可能是风力发电的基座,对这些说法中国官方也没有呼应。
近来美国和西方一些人对中国核武器的议论不断增多,最大的原因应该是两个。一是美国已将中国当作了主要战略对手,各种围堵中国的政策不断加码,两国战略冲突的风险在增加,美国自己都在强化核武库,他们做贼心虚,天然地认为中国会采取同样措施。二是中国经济和科技实力足以支持扩大核武库,美方判断中国那样做会很轻松。
美国国防部去年在向国会提交的年度中国军力报告中认为中国核弹头数量会在未来十年增加一倍,美国众议院三个委员会的多名共和党高层更是预测中国会在2030年前后拥有千枚核弹头,与美国形成某种意义的“核均势”。
中国到底在围绕核武库做什么,这是最高国家机密。纽约时报的文章怀疑玉门和哈密地区的那些“发射井”是故意让美方通过卫星看到的,而且有可能只有其中的一部分会装上战略导弹,另一部分则起障眼法的作用。
美国媒体和相关机构反复炒作新发现的中国“发射井”,根本目的是要向中国施加舆论压力。他们一直认为,西方舆论对中国起作用,能够增加迫使中国改变行为的力量。另外美国一些力量热衷于推动核武库进一步现代化,媒体和上述机构炒作中国“发射井”,客观上为美国升级核力量提供了更多理由。
很明显的一点是,华盛顿希望长期保持美中之间当前核武库的差距,认为这样的绝对优势将有助于美方保持针对中国的战略攻势以及胁迫能力,支持美方的终极自信和优越感。
然而华盛顿需要清楚,在中国经济和技术能力都充裕的时代,美方实施强压政策以及由此导致的中美战略对撞风险升高必然会带来中方强化核威慑建设的紧迫感。美国作为综合军力最强的国家都担心自己的核威慑不够,那么他们应该设身处地想一想中国的战略担心会是什么样的,我们岂不有多得多的理由让自己的核武库更加强大?
一些美国人装腔作势地讨论中国要更强的核能力做什么,我们不知道这究竟是天真还是虚伪。中国加强核威慑就是要抑制美国一些力量对中国实施极限施压、甚至不惜挑起战争压垮中国人意志的冲动。
看看美国极端政客不断发出的叫嚣,再看看美国在南海和台海地区的嚣张劲头,中国必须用坚决的反制行动打击美方的嚣张气焰,迫使美方在可能导致中美军事对峙的时刻和位置上保持应有克制,为避免冲突的发生做出他们的努力。中方的实力建设必须让华盛顿确信,一旦在中国家门口发生战争,他们是绝对打不赢的。中国的力量足以支持我们迎接冲突的任何升级,直到将来犯者击垮。
那么中国究竟需要建设什么水平的核力量呢?美国人应该像中国人一样清楚。那将是一支美国从军方到政府足够畏惧的核力量,也是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参与塑造美国对华民意的核力量。当美国的激进精英们在对华方向上完全不敢动与核有关的任何念头时,当整个美国社会都充分意识到中国是在军事上“碰不得”的国家时,那个动态的平衡点就算达到了。
延伸阅读: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但是,如果胡察乱察,结果恐怕就不是知己知彼,而是害人害己了。
曾有一种说法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卫星照片上赫然发现,中国福建西部山区内惊现很多“核弹发射井”,慌张的白宫连忙下令展开进一步探测,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之后终于得出结论,那不是什么核弹发射井,只是客家土楼群!
这种说法近年来已被逐渐“辟谣”,但就在这几天,美媒又提出了一个更为离奇的说法。
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报道称,美国詹姆斯·马丁不扩散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商业卫星图像判断,中国正在甘肃玉门建造大量洲际弹道导弹发射井。
有多大量?据说有119个。
▲《华盛顿邮报》报道截图
报道援引詹姆斯·马丁不扩散研究中心东亚不扩散项目主任刘易斯的话说,该项目可能是为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设计的,其规模“令人难以置信”。刘易斯还表示,这种大规模建造或许表明,中国正在大幅扩展自己的核能力。
“如果中国这一百多个发射井建成,那么它将成为一个历史性转变。”报道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一出,美国各大主流媒体也纷纷跟进炒作,议论之声自然也很快传到了美国政府耳中。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也对此报道表示关注。
也许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可信度”,《华盛顿邮报》把研究人员用的卫星图片公布了出来,如图:
▲《华盛顿邮报》报道所用卫星图像
然而恰恰是这两张图,暴露了整篇报道的最大破绽。
首先,最明显的就是,第一张图片右侧有一行字,写着“甘肃玉门风力发电场”(YUMEN GANSU WINDFARM),而这一点,似乎被美国一众研究人员和《华盛顿邮报》的记者编辑们有意忽略了。
但“逃过”了专业人士眼睛的这一行大字,却没能逃过普通网友的眼睛,很多外国网友通过在地图软件上搜索经纬度坐标发现,文中所指的地点就是风力发电场,并质疑称,为何“发射井”会和风力发电场挨得这么近?
▲此地是个风力发电场,在相关地点东侧已经有个风力发电场了,为何他们会把发射井建得那么近?
转载了相关图片的CNN也受到网友嘲笑,指出CNN不仅地理不好,如今还暴露出英语不好的问题,连“风力发电场”和“导弹”的拼写都分不清。
▲众所周知,CNN的地理就和三岁小孩一样好,但现在看来英语也是,因为他们连“风力发电场”和“导弹”都分不清。有人愿意教教他们如阅读图片上的文字吗?
还有人在地图软件上放大相关地点的卫星图片后发现,那里的确竖立着一排排风力发电机,地上的阴影清晰显示出叶片的轮廓。
▲外国网友将坐标点放大后,发现了风力发电机的影子。
而在国内某地图软件上搜索,那片扇形区域内其实有好几家风力发电场。
风力发电厂在建设时是什么样子的呢?在玉门市政府网站上有一篇当地领导视察工地的报道,其中一张配图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玉门市政府网站
从高空看,这一个个圆圆的圈圈,像不像“井口”?难道这就是大张旗鼓鼓吹中国“核威胁”的理由?
另外,从图中不难看出,图中的“发射井”分布很密集,这显然不合常理。美国空军国家博物馆网站上展示了一张位于怀俄明州沃伦空军基地周边的导弹发射场地的地图,图片下方说明文字还特别解释称,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场地占地甚广,因为导弹必须广泛分布,才能避免被敌方攻击破坏。这个道理,难道中国会不知道?
▲美国空军国家博物馆网站截图
美媒应该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还煞有介事地分析称,这可能是中方的“疑兵战术”,就像美国上世纪70年代在冷战时期搞的“空壳游戏”一样,为每枚洲际弹道导弹配23个发射井,导弹在这些发射井中穿梭,苏联不得不将其全部瞄准。
然而,今天还来这一套有意义吗?在军事学者宋忠平看来,这种方式已经过时了。
宋忠平强调,用地下发射井的方式发射导弹是冷战时期的做法,如今已经落后。现在强调的是机动发射,最关键的是要确保抗毁伤能力。美国和俄罗斯都有在冷战时期遗留的大量发射井,现在还可以继续利用,而中国之前没有那么多的发射井,现在也不大可能选择这种“最笨拙”的方法。
“这种造谣的策略太低级,根本不值一驳。”他说,“有些国家为了诋毁中国,可以说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

Related Keywords

New York , United States , Xinjiang , Jiangxi , China , Fujian , Zhongping , Jilin , Wyoming , Washington , White House , District Of Columbia , Russia , Soviet , Gansu Yumen , James Martin , States James Martin , Research Centera ,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Country Museum Web ,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 First United States Central Intelligence Bureau , Branch United States , Dc Post The Research , New York Times , Research Center East Asia , United States State Department , Warren Air , Xinjiang Hamilton Region New , Gansu Yumen Region New , China Economy ,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 United States House , Hamilton Region , Yet Washington , South China Sea , Taiwan Strait Region , China Fujian West Mountain , United States James Martin , Research Center , Image Yet , Yumen City Hall Web , Wyoming Warren Air Force , Cold War , Soviet Union , புதியது யார்க் , ஒன்றுபட்டது மாநிலங்களில் , ஐயிஂஜையாஂக் , ஜியாங்சி , சீனா , புஜியன் , வயோமிங் , வாஷிங்டன் , வெள்ளை வீடு , மாவட்டம் ஆஃப் கொலம்பியா , ரஷ்யா , சோவியத் , ஜேம்ஸ் மார்டின் , ஒன்றுபட்டது மாநிலங்களில் துறை ஆஃப் பாதுகாப்பு , புதியது யார்க் முறை , ஒன்றுபட்டது மாநிலங்களில் நிலை துறை , வாரன் அேக , சீனா பொருளாதாரம் , ஒன்றுபட்டது மாநிலங்களில் துறை , ஒன்றுபட்டது மாநிலங்களில் வீடு , ஹாமில்டன் பகுதி , இன்னும் வாஷிங்டன் , தெற்கு சீனா கடல் , ஆராய்ச்சி மையம் , குளிர் போர் , சோவியத் தொழிற்சங்கம் ,

© 2025 Vimars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