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emela.com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中国古代史上,历代王朝一幕常见的“活剧”,就是将军造反,好些“动静较大”的造反事件,有时更能改变一些王朝的历史进程。而面对那些惨烈的“造反过程”,许多后世读史者也都大惑不解:都说封建时代皇权至高无上,那为什么有些将军造反时,其麾下的士兵们却毫无“效忠皇帝”的觉悟,甘心一条道走到黑呢?
  
这其中的第一个原因,大概可以归结为“吃谁家饭”的问题。
  说起古代士兵的生活,我们常说“扛枪吃粮”,理论上说,历代大一统王朝里,士兵们确实吃的是皇家的粮,可实际操作起来,有时却并不是这么回事。赶上特定的时代,那些割据一方,拥有强大权力的武将,才是士兵们最直接的“衣食父母”。最能说明这个“吃饭问题”的朝代,就是唐朝。
  唐朝立国的时候,军事上采取“府兵制”。这个制度自南北朝时期诞生后,发展到唐代已十分成熟:全国均田制下的农民进行编户,农民二十岁起服役(盛唐时改为二十五岁),五户为一保,征发两人为府兵。府兵们日常接受训练,战时为国出征,服役时享有免除个人租调的特权,立了功还可以获得勋官职务。
  
宰相杨国忠就宽慰唐玄宗说:皇上您放心,安禄山的部下绝不会跟他一起造反,没准就把他绑了送来。
  可是,这些糊涂大臣没搞明白的是:恰恰在“吃饭问题”上,安禄山的叛军士兵很不一样。盛唐年间,由于土地兼并等原因,府兵制的根基均田制早已被破坏,府兵制也名存实亡,唐朝的士兵主要来自募兵,边境上更设立了十大节度使,负责募兵等事务。这些镇守一方的边将,也就成了士兵们的衣食父母。以安禄山为例,控制东北三大重镇的他,掌握了财政招兵大权,嫡系兵马近二十万,精锐“曳落河”八千人,全都是自己百分百的铁杆。
  
  这样的军队,吃着安禄山的饭,受着安禄山的管,对于“天高皇帝远”的大唐王朝,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感情。所以八年安史之乱里,他们造起反来也毫无压力。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割据,藩镇里的士兵们,利益更和主将紧密捆绑在一起,因此也就有了一场又一场的动乱。曾经无比强大的唐王朝,在整个后半段,几乎都栽倒在这“士兵吃饭”问题上。
  同样的例子,还有清初时发动“三藩之乱”的吴三桂。当时作为西南“平西王”的吴三桂,不但可以节制云贵总督,他的嫡系官员号称“西选”,几乎遍布西南各个要害岗位。其辖区内的盐井、金矿、铜矿等暴利行业,也几乎都被他垄断。所以吴三桂才有充足的底气,煽动起了八年“三藩之乱”,把年轻的康熙皇帝惊出了一身冷汗。
  
倘若一个王朝日益腐败,对军队的控制力下降,恐怕军队就算杜绝了“造反”的隐患,却又会生出新的毛病。
  比如明末农民战争时,那些各地的明军遇到农民军时,有时并不像后人想象的那样展开激烈厮杀,相反很多时候却是彼此“谈条件”,农民军在交出一部分财物和人口后,往往就会被明军“放行”。如此一来,明军在前线“捷报频传”,农民军却一次次有惊无险,反而在流动作战里滚雪球般壮大,直到最后双方攻守易型,李自成的百万农民军浩浩荡荡,把崇祯皇帝逼到了上吊。
  为什么又会有这样的情况?明代的卫所制度,到明末时已极度腐朽。明末名将卢象升就曾看到,由于军队缺少衣食,许多士兵们走路都摇摇晃晃,校场上站一下队,就会倒下好些人。这样的军队,确实没有“造反”的能力,却也没有拱卫王朝的能力。
不久后明朝的覆亡,其实也就从此时埋下了伏笔。“士兵跟谁”的历史话题背后,正是这样的兴衰教训。
  参考资料:《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国历代军事制度》《安禄山其人》

Related Keywords

China ,Tang ,Guangdong ,Datang ,Anhui ,Yang Guozhong ,Guo Yangzhou ,Ann Paul Hill ,Pingxi Kinga Sangui ,Army It ,Healtha New ,History Sina ,Tang Dynasty ,Anti Tang ,Qing Dynasty ,Three Feudatories ,Pingxi King ,Ming Dynasty ,Green Camp ,War History China ,சீனா ,டாங் ,குவாங்டாங் ,அன்ஹுய் ,இராணுவம் அது ,டாங் ஆள்குடி ,குயிங் ஆள்குடி ,மிங் ஆள்குடி ,பச்சை முகாம் ,

© 2025 Vimarsana

comparemela.com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