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emela.com


评论
原创
孟子见国君很容易,为何也不能得到重用?
2021-07-06 07:57
来源:观史修文
原标题:孟子见国君很容易,为何也不能得到重用?
孟子曾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实在是至理名言。相较孔子与荀子而言,孟子处于各国激烈攻战、竞相招揽人才的盛世,时时能与大国国君对话,阐述自身的主张,可谓占据天时、地利和人和。然而可惜的是,孟子没有抓住这种优势,最后谁也没有说服,只能退而著书。
实际上,
孟子不被任用和自身有非常大的关系,而不是生不逢时。简单来说,就是孟子生生错过时机,丧失人和。
雄辩滔滔,但话题不在一个频道
孟子非常善于辩论,辩论的结果必然是辩而胜之,从来都是不输人、不输阵,但很遗憾的是常常赢了辩论,输了对方的心,双方最终渐行渐远。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双方讲话不在一个频道,即,孟子将具体问题高度抽象化,而且还要一招鲜吃遍天。举个例子,我们看看孟子是如何回答梁惠王关切的问题的。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1
魏国当时遭受马陵之败后,又被秦、赵、楚轮番趁火打劫,被秦国逼得连国都安邑都保不住了,选择迁都到大梁。所以,梁惠王此时陷入极其焦虑的境况,对孟子的到来抱有极大的期待,而孟子就给了个“施仁政于民”的空泛的理想化建议。自然,期待越大,失望也越大。虽然《史记》没详细记载魏国的施政方针,但我们可以从《吴子兵法》中吴起的回答看出,魏国兵败前是如何治理国、治兵的。
吴子曰:“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有四不和: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
吴子曰:“......是以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故成汤讨桀而夏民喜悦,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举顺天人,故能然矣。”2
从吴起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魏国在战败前早就有过以“仁”治国的经历,而且论述的比孟子还要详细。况且,孔子的弟子子夏是魏文侯和吴起的老师,魏国又是战国七雄中最先强大的,对仁政还是很有概念和体会的。孟子既没具体分析过魏国失败的原因,也没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回答,还指责魏惠王“陷溺其民”,两人的问答可以说不在一个频道上,所以孟子不被魏惠王信任就再正常不过了。
不管死活,只关注理念
孟子常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但是很少说具体如何做到、如何实施及如何确保能持续下去,也就是一直在大谈该做什么,而不讲怎么做,不考虑对方的实际情况,甚至根本不考虑对方的死活。各国国君面对这一点时,必然严重地抗拒孟子的学说。孟子回答梁惠王关切的问题时,反驳“何必言利”和建议“施仁政于民”时,就没有考虑如何帮对方摆脱实际的困境;在回答万章关于“小国宋国行仁政,面临齐楚攻打”的问题时,更显偏执。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
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汤始征,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3
这种回答很有“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豪气,干就完了,别的别管。如果这是一个人的事也没啥问题,大不了一死而已,但一个国家就不能这么干了。何况,孔子在当大司寇时就很重视军事,讲道:“
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
孟子只讲行仁政不讲自我保卫,只重理想不管生死,难道忘记行仁政被灭的徐偃王了?
关键事上诡辩,于事无益
孟子在齐国担任上卿,地位很高,也深受齐王信任,双方很可能在趁燕国子之之乱打劫一事上出现了不可弥补的裂痕。当时,燕王哙禅让王位给燕相子之,但燕太子平很不乐意,于是爆发王位战争。齐国大臣纷纷上书齐宣王,要求齐国趁机出兵攻打燕国,孟子在沈同私下咨询时认为应该伐燕,但在别人问的时候诡辩了。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4
孟子后面的话否定了对沈同的原话,还否定了齐国攻打燕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将齐、燕两国归到同一层次上,两个都不是好东西。关键是,齐国此次趁火打劫除了仇恨啥也没捞着,而孟子的话在齐国上下听着就刺耳了,让人觉得很不负责任,自然也开始不受齐国人待见了。而且《史记》和《战国策》都记载,孟子建议趁机发兵,支持齐国赶紧趁火打劫。
孟轲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5
为人任性,不通于礼
孟子对当时君臣之间的礼节很蔑视,而且有时显得很过分,让人觉得非常无礼。尽管孟子的理由可能很充分,后世也有人来解读,但说明孟子很随性,如果碰到孔子的话,可能会被孔子干翻了。孟子的无礼行为也就在那个时代能活下来,放在后世早就被干掉了,三国时的孔融和祢衡就是很好的例子。
体现孟子与国君们相交失礼的地方,主要有三件事:一,与齐宣王有约却放鸽子,而在别人问起时找的理由也能自洽;二,三见齐宣王不说话,然后就离开了,还声称要治齐宣王的邪心;三,见完魏襄王,出来后评价其“望之不似人君”。
老干这种事,说明孟子把自己抬得很高,将国君们放得很低,同时又想要对方采用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是违背政治常理和人性情感的。所以,国君们想做孟子的王是太难了,自然也不会重用孟子。
这里可能会有人认为孟子有气节,但有气节的人又何须求人用自己的理念呢。当然觉得孟子的方法不错的话,可以在自己求人办事或与大领导有约的时候试试,说不定会有奇效。
结语
相比孔子、荀子分别活在春秋和战国的尾巴上,孟子活在战国的前中期,正是各种人才奋争的时候,可谓命真得太好了。但是,不能切实解决国君们的需求,又不能有针对性地、合理地阐述自己的理念,导致孟子不被任用。
概括来说,这里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以自我为中心,毫不考虑对方的实际情况,只想着宣扬自己的“仁政”的理念;二,所讲的“仁政”,全都是概念性的,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而且又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内容;三,不会说话,诡辩、怼人的方面太多,往往把具体问题概念化和道德化。因此,孟子对实际问题的判断和解决能力是有重大缺陷的,才会在谈话时赢了辩论后却对事情于事无补,自然不被人信任了。
孟子最善长的所在,是提出提升个人修养的系统性方法和主张仁政的理念,但在
学说的应用化思考和处理事情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或许,这与孟子毫无基层工作经验有关,对政治的思考更多地停留在高尚的口号上,而无踏实的、可行的实现方法,而对人本身的问题弄得很清楚。最终,孟子不能应对当时的局势,只能选择回去著书立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很好地做了总结: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6
注:
2,引自《吴子兵法·图国》
3,引自《孟子·滕文公章句第五》
4,引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八》
5,引自《史记·燕召公世家》
《战国策·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
6,引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Related Keywords

Kenya ,China ,Bangladesh ,Sunchon ,Cholla Namdo ,South Korea ,Han ,Qi Xuan Wang ,Qi King ,King Hui ,Paul Cardiff ,Qi Yan ,Yan Zhao King ,Peter , ,Road Lord ,Moreover Confucius ,Mencius Chang ,West South ,Road Robinson ,Sima Mencius ,Bryan Prince ,Warring States ,Pass Tour ,Mencius Teng Text ,Mencius Kung ,Records Yan ,Records Mencius Xun State ,Sohu View ,கேந்ய ,சீனா ,பங்களாதேஷ் ,தெற்கு கொரியா ,ஹான் ,கிங் ஹுய் ,பால் கார்டிஃப் ,குய் யான் ,பீட்டர் ,மேற்கு தெற்கு ,போரிடுவது மாநிலங்களில் ,பாஸ் சுற்றுப்பயணம் ,

© 2025 Vimarsana

comparemela.com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