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emela.com


评论
马来西亚华语作家黎紫书:在追求高速的社会里,开着文学这艘慢船
原标题:马来西亚华语作家黎紫书:在追求高速的社会里,开着文学这艘慢船
马来西亚华语作家黎紫书:在追求高速的社会里,开着文学这艘慢船
黎紫书
《流俗地》
对于南洋的华人世界,不少年轻人是从《下南洋》这类的纪录片了解到的。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去东南亚旅行是非常普遍的事。纵然如此,如果想要真正深入当地民众内心世界,感受深厚的精神气质,最细微的方法还当属文学。
马来西亚华语文坛 她是一个奇迹
在马来西亚华语文坛,黎紫书可谓一个传奇。自1995年以短篇小说《把她写进小说里》获马来西亚“文学奥斯卡”——花踪世界文学奖之马华小说的首奖后,她连续多届获奖,是花踪文学奖设立以来获奖最多的作家,2010年长篇小说《告别的年代》获第四届红楼梦长篇小说奖评审团奖,更是让她在整个华语文学世界,积累有相当的知名度。
2021年,其第二部长篇小说《流俗地》被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引进出版。这部以一个盲女和一座城市为主角,思索马来西亚社会华人命运的小说,引发文学圈及很多文学读者的瞩目,被赞是“华语文学的惊喜收获”。哈佛大学东亚系与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华语世界一流的文学评论家王德威和著名小说家王安忆,分别为《流俗地》写下长篇评论《盲女古银霞的奇遇》和《之子于归,百两御》。王德威认为,黎紫书的《流俗地》“为当代马华文学注入少见的温情”,他还感慨,当代文学因为传媒产业兴起和书写技术改变受到极大冲击,但马华小说却“表现惊人的韧性。”
一个盲女的生活史 南洋小城里的俗世悲欢
小说主人公银霞生来是盲女。她的父亲是出租车司机,因为这层关系,银霞得以进入出租车公司担任接线员。她声音甜美,记忆力过人,在电话叫车的年代大受欢迎。黎紫书透过银霞描绘周遭的人物,他们多半出身中下阶层,为生活拼搏,悲欢离合,各有天命。
黎紫书在《流俗地》里,以平和的叙事笔法,讲述了“锡都”小城的世俗故事、生活点滴。从一个叫作“楼外楼”的居民楼里,洞开马来西亚的华人世界,他们的爱恨、生死、出走、回归,无不沾染此时此地的风俗与况味。
《流俗地》的“流俗”顾名思义,意指地方风土、市井人生。这个词也略带贬义,暗示伧俗不文,下里巴人的品位或环境。王德威说,“黎紫书将锡都比为流俗之地,一方面意在记录此地的浮世百态,一方面聚焦一群难登大雅之堂的小人物。这些人的先辈从唐山下南洋,孑然一身,只能胼手胝足谋生。上焉者得以安居致富,但绝大多数随波逐流,一生一世,唯有穿衣吃饭而已。”
小说中的“锡都”就是黎紫书的家乡怡保,这座马来西亚北部的山城,以锡矿驰名,19世纪中期以来曾吸引成千上万的中国移民来此采矿垦殖,因此形成了丰饶的华人文化,成为马来西亚华裔重镇。
除了纷纷繁繁的人物命运纠葛,书中其实最重要的主角是这座南洋小城。“这国土上的雨真多。赤道上的雨多是在午后才来的。前半日太阳有多暴烈,后半日的雨便有多凶猛,像是用半日蓄势待发,一举向日头报复,以牙还牙。因为雨下得频繁,人生中不少重要的事好像都是在雨中发生的。那些记忆如今被掀开来感觉依然湿淋淋,即便干了,也像泡了水的书本一样,纸张全荡起波纹,难以平复。”从黎紫书的文字,仿佛可以感受到南洋的雨就在耳边,南洋的葱郁就在眼前……
曾在成都生活过 至今对火锅味记忆尤深
作为一个在马来西亚用华文写作的作家,黎紫书每天的写作、生活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她跟文学写作的同行们交流情况是怎样的?对于中国的读者,她有怎样的印象?近日,封面新闻记者通过出版社,与黎紫书有一番交流。由于疫情,2019年底她从美国回到老家马来西亚怡保,如今依然还在老家。自从2020年1月完成《流俗地》以后,一直没有写作,只是专注于翻译、阅读等。她还坦诚自己在文学圈子里“向来是一头孤狼,从来不参加任何组织和团体;写作这事情,最终以作品说话,没有什么好交流的。当然我也有比较谈得来的文人朋友,却通常只谈生活,甚少谈文学了。”
作为华语作家,黎紫书曾来过中国出席文学活动,以及旅行。她透露自己曾到过成都,为了文学活动待了有一两个月。至今她想起成都,“总是先想起火锅的味道,满大街火辣辣地拥抱人。”
她说自己“喜欢到中国大陆做文学活动,尤其是到书店里。尽管我名气不大,场面难免有点冷清,但是会看见那些刚好只是在逛书店的‘路人甲’们,不小心听到演讲的内容,先是站在那里凝神听了一阵,然后,终于,缓缓地,找了张椅子坐下来。那种感觉就像自己收获了些读者,又有点像是交了新朋友似的。此外,相比起其他地方,中国大陆的读者特別勇于发问和表达,问答环节一点也不冷场,反而特别有趣,让人特別来劲。”
对话
琐碎日常也能写成精彩小说
封面新闻:提到马来西亚,很多中国人首先都会想到羽坛名将李宗伟。对马来西亚的文学状况相对而言是比较陌生的。请你分享一下你的文学写作之道。
黎紫书:我写作有四分之一个世纪了。在走上写作道路以前,我大概也和其他作家一样,都是从阅读开始的,脑中激荡出的许多想法需要整理和输出,便执笔写成文章。之后写作带来了成就感,得到了许多肯定,这路便越走越长了。
封面新闻:在文学比较寂寞,大众关注度比较少的状况下,你孜孜不倦进行文学创作的动力都有哪些?
黎紫书:我生性孤僻,一直与自己相处得很好,本来就是个很耐得住寂寞的人。所以你说的文学创作这条路的“缺点”,对我来说其实都是优点啊。而创造性对于我,是一种维系生命激情的必要材料。你知道你在为文学世界创造着一件新的成品。这成品(如果你把它写好了)可能比你本人的生命更持久、更“耐用”,它会比你抵达更多更远的地方。而且,在这追求高速的社会里,你开着文学写作这一艘慢船,你知道自己的目的不是要抵达,而是要对抗,或至少是在平衡。
封面新闻:《流俗地》的故事性很强,细节纷纭。这个故事是怎么构思出来的?有哪些现实的片段融化里面?
黎紫书:《流俗地》其实没有很强的故事性(即便它看起来像是挺完整的一个故事)。我用很多细节把它编织起来,但看清楚了,里头没有多少情节。我的本意就是要这样写的,它是对许多现代作者所慨叹的“经验匮乏”的一个应答:平凡的人、庸俗的生活和琐碎的日常也能写成“精彩”的小说,并且被小说指认出其中的意义。我其实不太说得上来这小说是怎么构思的,只记得“要以居住环境写我的家乡”和“要以盲人‘视角’写一部小说”是我很久以前便有了的想法。
封面新闻:在中国大陆的作家中,有哪些作家的文学作品你比较喜欢?
黎紫书:我喜欢那些认真的、不耍小聪明的、不投机取巧的、能让我感觉作者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并且力图突破的作品(即便那些作品完成得不理想)。这样的作家,我想到的是莫言、王安忆和阎连科吧(终究还是我阅读过的作家实在不多)。
封面新闻:王德威和王安忆都特别关注你的写作,给你的作品写了很长很详细的文学评论性质的文章。可见他们对你的文学有很高的认同。他们都是华文世界顶尖的作家、评论家。谈谈你跟他们分别有怎样的文学来往吧。
黎紫书:王德威这位学者多年来对马华文学十分关注,从来不吝于关照和提携马华作者。我只有在对他有所请求时(主要是请他为我的书写序)才会给他发电邮,此外再无其他联系。至于王安忆,她曾经是马来西亚“花踪”文学奖常请来的评委,正好那时我刚出道,连续好几届的花踪都得了奖,我便有了感觉,觉得她是看着我在文学路上成长的前辈。这一次《流俗地》在中国大陆推出,我不知怎么就想请她写一篇序,其实更深层的意思是要请她看看我这些年有没有长进。为此我鼓起勇气,第一次给她写了电邮。没想到她一口答应了。我胆敢硬着头皮去请求他们,心底大概也觉得自己值得他们爱护。
封面新闻:对华文文化的母体——中国,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黎紫书:每次来中国参加活动,我都有点觉得自己像旧時候那些“远嫁出去的女儿”,隔了多年后回娘家。说亲不亲,说疏也不疏;就觉得自己错过了许多,又觉得自己带回来一些新的东西。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Related Keywords

Chengdu ,Sichuan ,China ,Malaysia ,Zhang Jie ,Henan ,United States ,Lebanon ,Italy ,Ipoh ,Perak ,Vietnam ,Republic Of ,Tangshan ,Hebei ,Chinese ,King Dulwich ,Lee Chong Wei ,Mo Yan King ,Malaysia Mandarin ,Southeast Asia ,King Lebanon ,Malaysia North ,Chinese City ,Malaysia Ipoh ,Literature Circle ,Guo Chengdu ,Main Street ,First Station ,Road It Vietnam ,Lebanon King Dulwich ,Literary Award Chang ,Sohu View ,செங்கிடு ,ஸிச்வாந் ,சீனா ,மலேசியா ,ஜாங் ஜிே ,ஹேநான் ,ஒன்றுபட்டது மாநிலங்களில் ,லெபனான் ,இத்தாலி ,இப்போ ,பெராக் ,வியட்நாம் ,குடியரசு ஆஃப் ,சீன ,லீ சோங் வெய் ,தென்கிழக்கு ஆசியா ,மலேசியா வடக்கு ,சீன நகரம் ,இலக்கியம் வட்டம் ,பிரதான தெரு ,முதல் நிலையம் ,

© 2024 Vimarsana

comparemela.com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