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emela.com


评论
C罗动下手,可口可乐蒸发40亿美元,碳酸饮料被多名体育明星排斥
原标题:C罗动下手,可口可乐蒸发40亿美元,碳酸饮料被多名体育明星排斥
撰文/ 邵蓝洁 黎雨辰
编辑/ 周路平
被“挪走”的40亿美元
葡萄牙足球巨星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简称“C罗”)大概不会想到,自己这只“看得见的手”,也能一下“挪走”可口可乐40亿美元的市值。
欧洲杯足球赛激战正酣。然而,在6月15日葡萄牙同匈牙利的赛前发布会上,C罗“拒绝和可乐同框”的视频意外走红。视频中,C罗单手抓起桌上“标准红盖”和“无糖黑盖”两瓶可口可乐,将其逐个移到镜头之外后,又举起矿泉水,对着镜头建议:“大家多喝水。”
图 /视频截图
微小的举动在名人加持下,引发了巨大的蝴蝶效应。在发布会结束半小时后,可口可乐股价下跌了1.6%。公司总市值从2420亿美元跌到2380亿美元,瞬间蒸发40亿美元,约合256亿元人民币。
由于可口可乐是本届欧洲杯的官方赞助饮料,有外媒认为,C罗很可能会因此被警告或者被罚款。西班牙媒体《马卡报》甚至表示,C罗现在成为了“可口可乐的主要敌人”,他的行为会让公司品牌蒙受较大的损失。
葡萄牙足球巨星的这一做法让这个全球最大的饮料品牌陷入了尴尬,而可口可乐在事后的官方回应中也流露出息事宁人的态度。“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饮料,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口味和需求。”公司在回应中表示,“在新闻发布会上,除了可口可乐和无糖可乐,我们也还提供了水。”
作为世界顶级品牌,虽然遭遇尴尬,但可口可乐依然坚挺,展现了强韧的反弹能力。在当日收市前,在美股市场,公司股价又回升到了55.44美元,将单日的跌幅控制在了0.2%,相比较来看,上周收盘时的跌幅为1.2%。
事后,绝大多数人只是将C罗的举动当作一个滑稽的小插曲。在网友们看来,大明星的做法似乎并无恶意,只不过是单纯从健康的生活习惯角度出发,想呼吁人们“多喝白水”罢了。
但这一举动很快得到了其他球员“玩笑般”的效仿。法国1-0战胜德国后,当选了“全场最佳”的法国球星博格巴同样学起C罗的“绝技”。在慕尼黑安联球场的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这位中场巨星从桌上拿起一瓶喜力啤酒,一本正经地将其放在了镜头之外。
运动员适合喝“快乐水”吗?
时间倒退15年,彼时的C罗对可乐并非那么“不待见”。在2006年世界杯期间,他甚至还一度担任过可口可乐的形象代言人。
当年的一则视频广告,成为许多国内球迷对C罗津津乐道的发端:几位被“印在可乐罐上”的明星,正在冰箱中完成一场激烈的角逐,最终,21岁的C罗飞起一脚华丽射门,旁白则大喊起来:“球进啦!小小罗!”
图 /视觉中国
先前已经在曼联扬名的C罗,足以让自己和红白相间的可乐借着世界杯声名大噪。但在世界杯之后,他并没有继续与可口可乐续约。为了达成“踢到40岁”并维持世界顶尖水准的愿望,他严格控制饮食,基本不会碰碳酸饮料和加工食品,其高度自律的作风甚至在职业球员之中被尊为楷模。
在许多采访中,C罗也表达过自己不喜欢可乐:“有时我的儿子会喝可乐或者其他饮料,吃薯片,但他知道我不喜欢他那样。”无独有偶,和C罗并称“绝代双骄”的阿根廷足球巨星梅西,也曾出现在百事可乐的广告里。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观念的变化,两个人都在个人生活中远离了碳酸饮料。
体育明星的规避和嫌弃,并不影响可口可乐公司对体育的热爱。事实上,可口可乐对体育明星代言钟情多时,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1928年的荷兰奥运会。一直以来,支持、赞助体育赛事与运动员,都是可口可乐重要的营销策略。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可口可乐更是将全球市场费用的60%投入中国,一举签下了刘翔、姚明等中国体育大腕。此后,郭晶晶、易建联、孙杨、张继科、中国女排等体育明星,也都相继出现在代言榜中。
不过,运动员代言的反馈并非一帆风顺。刘翔代言期间,上海新民网一篇名为“刘翔代言可口可乐遭质疑”的文章,一度在媒体和社会上引发了大规模的讨论。感受到体育赛事与碳酸饮料的“绑定”,和日常生活游泳教练对饮用碳酸饮料的劝阻,一个孩子向媒体提出疑问,究竟运动员是否能喝可乐。其家人也表示,“如果这些运动员自己都不喝可乐,那么我们希望他们不要再做这些广告了。”
质疑发生后,可口可乐公司曾在回应中否定了“运动员不能喝可乐”的说法,表示在长时间高强度运动过后,运动员也需要摄取充足的水分和能量,而公司的各类产品能够帮助其满足需要。但这一回应并不能解决广告最初带来的质疑——在“大量运动”之外的时段,“快乐水”的摄取始终不会在运动员群体中被提倡。
据了解,人体在进行运动后,会有大量的酸在体内产生、堆积,而可乐中的磷酸和糖分含量均较高,在运动后饮用并不利于运动员身体的恢复。
但由于运动赛事观看者的年龄段和性格特征,与可口可乐的价值观有高度的重合性,体育运动始终是碳酸饮料企业争相抢夺的舞台。对于这些追求个性和自我展现,却也易于模仿消费和趋从消费的年轻人来说,当碳酸气泡在英姿飒爽的体育明星手中翻腾时,广告中传递出的时尚、张扬、激情的信号,多少消解了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思考。
与含糖可乐说拜拜
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过多的糖分摄入是肥胖人群与日俱增的根源。含糖饮料对人体的危害显而易见,会增加龋齿和成人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同时过多摄入含糖饮料,还会明显增加肥胖,是名副其实的“肥宅快乐水”。
这也是人们经常质疑可乐的地方。每100g普通可乐含有10.6g左右的糖,一瓶普通可乐的规格是500ml,小瓶300ml,灌装330ml,mini灌装200ml,以此计算,含糖量依次为53g、31.8g、34.98g、21.2g。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精制糖摄入每日不超过50克,最好则是控制在25克。这意味着,可乐只要喝一瓶就会糖摄入超标。
图 /视觉中国
这个问题可口可乐也心知肚明。在相关行业组织的推动下,2014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克林顿全球倡议年度会议上承诺,到2025年,将把在美国市场销售软饮中的卡路里削减20%。不过这种削减并不是减少每瓶可乐的糖含量,而是推广低卡路里饮料,采用小包装,从而使得饮料糖含量平均水平下降。
这种缩小包装的做法属于治标不治本。直到2017年,可口可乐才开始一项减糖计划。这场减糖行动的效果是,2018年平均每100毫升减少了1.7%添加的糖,2019年减少了4%。2020年11月,可口可乐公司高级副总裁Beatriz R. Perez在一场投资者会议上透露,从2017年开始减糖到2019年,改进了公司近1000种饮料的配方。
消费者肉眼可见的变化是,零度可乐被改名为零糖可乐,可口可乐对此的解释是,他们调研发现,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零度其实是不含糖分及卡路里的。
消费者的需求其实也在发生缓慢改变。可口可乐零糖产品的增长势头已经盖过了可口可乐经典款产品。2019年全年,可口可乐品牌零售额在全球实现了 6% 的增长,但零糖可乐延续了两位数的增势,这是零糖可口可乐连续三年实现双位数增长。在2020年第四季度,可口可乐商标产品销量增长了1%,但其中零糖产品的销量同期增长了3%。
在中国,中粮可口可乐大股东中国食品2020年财报显示,汽水品类收入较上一年度增长4.03%,但无糖和纤维+等高毛利率汽水系列取得了近五成的高速增长,带动无糖系列产品收入占比提高至6.3%。
有数据显示,我国碳酸饮料产量在2014年达到1810.7万吨的巅峰后,连续三年负增长,2017年产量跌至1744.4万吨,2018年无糖碳酸饮料产品稍微拉动了碳酸饮料的产量,产量小幅增长,达到1744.6万吨。
不过,从全球来看,无糖可乐并没有挽救可口可乐的颓势,2020年全年可口可乐营收为330.14亿美元,同比下降11%;净利润为77.68亿美元,同比下降14%。
C罗的做法虽然未能对可口可乐造成太大的冲击,但也再一次唤醒了人们对“快乐水”潜在危害的记忆。而消费者习惯的转变也将推动着可口可乐产品的转变。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Related Keywords

Germany ,United States ,India ,Munich ,Bayern ,Netherlands ,Argentina ,Sun Yang ,Zhejiang ,China ,Beijing ,France ,Pakistan ,Guo Jingjing ,Liu Yao Ming ,Munich Ann Union Stadium ,Olympics ,Cosco ,Start Coca Cola ,Borg Pakistan ,World Cup ,Figure Vision China ,Manchester United ,Netherlands Olympics ,Beijing Olympics ,Liu Yao Ming China Sports ,Shanghai Newman ,United States Market ,Coke Coca Cola ,ஜெர்மனி ,ஒன்றுபட்டது மாநிலங்களில் ,இந்தியா ,முனிச் ,பேயர்ன் ,நெதர்லாந்து ,அர்ஜெண்டினா ,சூரியன் யாங் ,ஜெஜியாங் ,சீனா ,பெய்ஜிங் ,பிரான்ஸ் ,பாக்கிஸ்தான் ,ஒலிம்பிக்ஸ் ,காஸ்கோ ,உலகம் கோப்பை ,மான்செஸ்டர் ஒன்றுபட்டது ,பெய்ஜிங் ஒலிம்பிக்ஸ் ,ஒன்றுபட்டது மாநிலங்களில் சந்தை ,

© 2025 Vimarsana

comparemela.com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