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emela.com


  从1931年日本侵略者悍然策动九一八事变起,全体中华儿女前仆后继,浴血抗争14载,以巨大牺牲取得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全国人民总动员”:爱国情怀空前激发
  抗战14年间,一个声音始终坚定如磐——
  沧海横流显本色,砥柱中流挽狂澜——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指引着中国抗战的胜利方向,极大激发了中国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形成势不可挡的全民族抗战历史洪流。
  不屈的中华大地,写满共产党人、民族赤子的家国大义——
  “我是中国人,我儿子当八路是我让他去的。劝降那是妄想。”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不畏日军胁迫,绝食殉国。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建东北抗日联军、开辟敌后战场、广泛发动和武装人民群众……为着中国人民的幸福,为着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中国共产党人成为抗日力量中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的一群人。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教研室主任舒健说,抗战期间民众的忧患意识、国家观念、民族意识被彻底激发,中国共产党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推动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抗战的全面胜利。
  “共甘苦、共生死”:民族气节昂然“不死”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谱写中华民族慷慨悲壮的精神壮歌。
  “母亲: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头上……我们也决心与华北人民共甘苦、共生死,不管敌人怎样进攻,我们准备不回到黄河南岸来。”左权给母亲写信言志。
  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敌后游击战……在1942年日寇大“扫荡”的突围转移战斗中,左权不幸牺牲。7年后,其母亲才知道儿子已为国捐躯。
  1937年,四川安县。青年王建堂参军杀敌,他的父亲王者诚为出征的儿子送上一面白布大旗,旗的正中写着一个斗大的“死”字,左边用小字写道:“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保卫战、衡阳保卫战……侵略者每进犯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晋察冀、冀鲁豫、湘鄂赣、鄂豫皖……一个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中国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罗援说,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不论民族救亡还是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敢于胜利、勇于牺牲的人民军队,团结起来、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民,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心所在、力量所在。
  “忠贞不贰的意志”:英雄气概写就史诗
  1941年8月,日伪军对晋察冀边区发起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当年9月围攻易县狼牙山,担任掩护任务的5位八路军战士顽强阻击敌人,他们打光最后一粒子弹,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用石块砸向敌人……最后关头,勇士们宁死不屈,将枪支全部损毁,纵身跳下悬崖……
  安徽芜湖市赭山上,安葬着中国远征军名将戴安澜将军的遗骨。1942年3月,戴安澜率部赴缅甸参加远征军抗战。他在给夫人的信中写道:“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惨烈的同古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与敌鏖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打出了国威。战斗结束后,戴安澜在撤退过程中遭敌袭击,身负重伤,壮烈殉国,时年38岁。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毛泽东为戴安澜题赠挽词,表达对这位抗日名将、民族英雄的深切哀悼。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四万万中华儿女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书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无比壮烈的东方史诗。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信念赢得“最后胜利”
  1938年5月,陕北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拨开“亡国论”“速胜论”的迷雾,预见抗战胜利的光明未来。
  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在中国大地激发出光复旧物、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伟力——
  在云南昆明,建立于抗战烽火中的西南联大,在铁皮做顶、黄土做墙的教室里,在一次次凄厉的防空警报和日寇的轰炸中,培养出灿若群星的大师、科学家;
  1945年9月9日,江苏南京,当年日军大屠杀劫后余生的市民,以胜利的狂喜亲眼见证日本侵略者签下投降书的历史时刻……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

Related Keywords

Wuhan ,Hubei ,China ,Japan ,Myanmar ,Yixian ,Liaoning ,Mukden ,Zuo Quan ,Shanxi ,Toru ,Xizang ,Kunming ,Yunnan ,Great Wall ,China General ,King Cheng ,Heilongjiang ,Jinzhong ,Zhejiang ,Romania ,Sichuan ,Gansu ,Burma ,Chinese ,Japanese ,B Zuo Quan ,Shaanxi Yanan ,Peng Dwight ,Cliff Anhui Wuhu ,Jinzhong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Xinhua News Agency Beijing ,History Department ,Route Army ,National Independent Freedom ,China Expeditionary ,Research Department ,A China Newa National New ,Weili On Yanan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Burma Campaign Memorial Hall ,Japan National United Front ,Burma Campaign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Eastern Epic Burma Campaign ,University Country ,Ofu Division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Solidarity ,Yellow South Bank ,Review South ,Volunteers March ,Mukden Incident ,General Secretary ,Memorial China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Minister King ,China New ,National New ,Eighth Route Army ,National Independent ,Communist Party ,All National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 ,Zhu Germany Peng Dwight ,East Yellow ,Hundred Regiments Offensive ,Sichuan County Youth ,Shanghai Wuhan ,Changsha Battle Hengyang ,Minister Romania ,Will Hero ,August May ,China Expeditionary Force ,Expeditionary Force ,General Fu Division ,Shaanxi Yan An ,Yan An China ,New Democracy ,Holy Land ,Yunnan Kunming ,Jiangsu Nanjing ,Holocaust Aftermath ,China Phoenix Nirvana ,Xinhua News Agency Beijing August , ,சீனா ,ஜப்பான் ,மியான்மர் ,குன்மிங் ,யுன்னன் ,நன்று சுவர் ,கிங் செங் ,ஜெஜியாங் ,ரோமானியா ,ஸிச்வாந் ,க்யாந்ஸ்யூ ,பர்மா ,சீன ,ஜப்பானிய ,வரலாறு துறை ,பாதை இராணுவம் ,ஆராய்ச்சி துறை ,பர்மா பிரச்சாரம் ,சீனா தி கம்யூனிஸ்ட் கட்சி ,பல்கலைக்கழகம் நாடு ,தொண்டர்கள் அணிவகுப்பு ,ஜநரல் செயலாளர் ,ஆர்கநைஸேஶந் துறை ,அமைச்சர் கிங் ,சீனா புதியது ,தேசிய புதியது ,எட்டாவது பாதை இராணுவம் ,தேசிய சுயாதீனமான ,கம்யூனிஸ்ட் கட்சி ,அனைத்தும் தேசிய ,மார்கோ போளோ பாலம் சம்பவம் ,நூறு ரெஜிமென்ட்கள் தாக்குதல் ,பயணம் படை ,புதியது ஜனநாயகம் ,பரிசுத்த நில ,யுன்னன் குன்மிங் ,

© 2024 Vimarsana

comparemela.com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